《自下而上》读后感1500字
看完《自私的基因》看的一本科普读物,感觉就是《自私基因》的浅显社会学版。涉及宇宙、道德、社会、生命、文化和技术方面的演化规律,基本围绕在演变是自下而上这个主题,驳斥了天钩论和设计论,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启发性,值得一读。
演变是自发的,是累积的,并没有顶层设计和引导,也没有特定的方向,只有通过自然选择的不断修正。
“达尔文的累积复杂度选择性生存机制适用于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习惯、制度、语言甚至城市,都在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机制竟然惊人地符合达尔文主义:它是渐进的、无指向的、突变的、不可阻挡的、组合的、有选择的,在某些模糊的意义上,也是进步的。”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喜欢不停的寻找“因”,在对自然的臣服下,往往希望相信“因”是有设计者,往往相信“因”是有引导者,在自然面前就是宗教,在社会和历史面前,就是过分相信大人物和政府的作用。但是,无论是社会,还是语言,甚至经济,顶层无法设计,只能靠一点点累积的演变。
作者很喜欢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反复提及,每章节前面引用的《物性论》段句的都很美。的确,1473年,还是宗教盛行的时代,有如此超前的意识,甚至是达尔文的指路人。“我们要在光明里,才看得见什么是黑暗”。回过来反思,前人所有的看见好像那么自然,但是超越自身的局限,不再盲目崇拜虚无缥缈的设计者,不再盲目崇拜顶层设计,这种突破式的看见实属难得。
自下而上的演化理论在今天并不新鲜,所有领域都存在这个看法很多年了。但此书还能给我警醒的是人口优生学方面的阐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今天看来,只具数学意义,其他并无所取。我们通常认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的无效在于技术的进步,粮食增产和能源增长解决了人口饥荒问题。但其实放在生物学角度,在自然选择下,对生育不加控制就会造成人口爆炸纯属杞人忧天。首先,“为什么要把人看成需要养活的嘴巴,而非帮忙的手呢?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人类的福祉随着人口扩大而有所改善,这不才是真相么?”其次,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增长,人类更倾向于少生孩子,在发达国家生育力不断下降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在优生上,人们也存在一点误区。孟德尔发现的显性、隐性基因等的存在,如何鉴定优质基因?人类很多表征本来就只是性选择的结果,比如长相、肤色和身材。何为优?何为劣?还有比自然选择更好的优胜劣汰机制?
“把生存斗争描述为人类人口的一个特点,在道德上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把它规定为一项蓄意的政策。在这条道路上,每走一步所犯下的罪,都错在主动施加干预上,都错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上。”
“单独遗传(particulate inheritance)和隐性基因的存在,使得通过选择性繁育避免人种恶化的概念难得不切实际。负责人种繁育的人,该怎样分辨出携带某种低能或者不适要素但是并未表达在外的杂合者呢?我们又应该花多长时间淘汰婚姻的的适者?”如此说来,这一代的优秀与否并不能作为优生的标准。更应思考的是,已经摆脱最基本生存、饥饿等优生劣汰的人类,其实已经进入一种新的进化阶段,生存已经不是威胁。这个阶段的人类何为优生?
作者在数字革命带来的影响方面的论断我也很赞同。自下而上的演变在技术和政治上的一个表现在于技术的发展从下而上推动了政府的进步,数字化带来了民主。互联网的多种声音倒逼政府信息公开和民主公正,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也倒逼政府不得不加快工作效率。人们经常把双11淘宝网站速度和春节12306网站抢票速度对比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作者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赞美和比特币的正面评价值得我们思考,究竟货币是不是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府给其背书?如果技术能让数字货币做到透明实时可靠且不任意通货膨胀,这是否比强政府还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