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读后感1100字
作为伤痕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张贤亮的这本小说集回顾、反思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并试图从中得出一些有积极的结论。小说集由五个小故事组成,虽然对于有些故事的反思我不甚赞同,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作者朴实而细腻的语言吸引我读完了整本书。从不同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作者自己的影子,许多细腻的描写,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写得如此真挚。而张贤亮本身的经历也非常曲折传奇。
1936年,张贤亮出生于江苏某个世家。祖父张铭曾留学美国,是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官。父亲张友农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后来弃政从商;母亲也是大家族出身,毕业于燕京大学。10岁以前,他的童年在上海高恩路的花园洋房里度过。解放后,随着父亲被关押,也结束了张贤亮富家子弟的生活。
1954年,18岁的张贤亮从北京的高中肄业,前往宁夏贺兰县插队,不久任宁夏省委干部文化学校教员。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打为右派,接受劳改、管制,开始了长达22年的监禁,在1979年9月终获平反,彼时他已43岁。
被平反后,张贤亮于1980年任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编辑,并于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1992他下海经商, 成立镇北堡西部影城,大获成功(许多著名的电影,如红高粱,拍摄于此)。商业逐渐取代了文学在张贤亮生活中的位置,他也渐渐不再写作了。迄今为止,张贤亮仍被认为是同代文人中从商最为成功的一个。至2012年,他的电影城价值2亿元人民币,拥有400多员工。
晚年的张贤亮还卷入“情人风波”。大抵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见识过人性善恶的张贤亮已经把一切都看开,不甚再乎名利,而追求随性的生活。他虽否认“情人风波”与自己有关,却承认认自己拥有多名情人,也不掩饰自己开放的两性观,风流却不下流,一如他的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在这本书中,作者多次感叹世界的无常与偶然:
世界是广阔的,但有时却显得非常狭小。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奇遇并不是艺术家的臆想所能虚构的,客观世界本身就埋伏着种种未知的偶然性,会在霎那间转化为惊人的现实。
揭露了他所亲历的卑劣的人性:
命运的捉弄、人身的凌辱、不公正的处理,再加上现在死亡的恐怖,把在人类身上还没有全都蜕尽的兽性从他身上一下子引发了出来。
人,经过炼狱和没有经过炼狱大不一样;从炼狱中生还的人总带有鬼魂的影子。
也见证了时间的力量是如何抚平人们内心的伤口:
有时候,遇到伤心事,觉着过不去了,可时间一长,也就过来了。
悲痛埋藏在心底,和尸体埋在土里一样,也会慢慢地消失,据说,它还会和尸体能使土壤肥沃一样,使心变得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