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600字
用了两三个月,读完了托尔斯泰的巨著,对他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男人也可以有如此细腻的写作,那么懂女人的内心活动。
这是一部关于俄国社会的深刻描述,众生纷纷亮相,人物有150个之多。而主线有两条,安娜和沃伦斯基悲剧的爱情、列文和吉蒂甜美的爱情,另一个家庭把他们两对串起来:安娜的哥哥斯季瓦和吉蒂的姐姐多丽,而安娜和吉蒂,也因为沃伦斯基心存芥蒂。
安娜是高官卡列宁的妻子,一个八岁男孩的母亲,从圣彼得堡前往莫斯科,调节哥哥和嫂子的婚姻,劝说嫂子原谅了出轨的哥哥。路上遇到沃伦斯基并深深打动了他,他放弃了之前一直撩拨的吉蒂,热烈地追求安娜。
女人对于感情是更慎重的,要么拒之门外,一旦防线崩塌,会全身心投入毫无保留。安娜太典型了,深知沃伦斯基是不理智的,也用自己的冷静回绝了他。可一旦动摇,便不可救药地投入沃伦斯基的怀抱,什么也不顾。她太需要爱情的滋润了,丈夫卡列宁的刻板、无聊与冷漠,让家庭生活了无趣味,而卡列宁得知了出轨,竟是要求安娜面子上不要给她难堪。评论都认为卡列宁醉心政治,对安娜没有爱,可我认为他非常爱安娜,但给的不是情爱而是宠爱,给她自由纵容她的一切。夫妻纠葛的过程,卡列宁的数次心软、绝望心碎,正是这个见证。他们最终没能离婚,受的是宗教、法律、道德上的层层约束,实属社会给予的迫害。
安娜对于卡列宁是决绝的,但这段婚姻唯一令她纠结并成为她新恋情最大心结的,就是她的儿子谢廖沙。沃伦斯基、儿子,只能选一个,向哪个方向摇摆,另一方就痛苦地撕扯她。任何时候,她无法做到心安理得的既来之则安之。
沃伦斯基着实迷人,能够给心爱的女人以情爱上的满足。评论多认为他是花花公子,一玩真的马上就怂了。但其实他跟常见的纨绔子弟是很不一样的,他肯负责任愿意娶安娜,愿意放弃前程和安娜在一起,愿意为了让社会接纳他们的关系而周旋努力,事业上也是愿意努力争取。两个人都认为自己为了结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而希望对方能更顾及自己。只可惜,从一开始这么想,爱情注定遍体鳞伤。
但男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他不可能不顾他的社会角色,完全像隐居于世外桃源一样追求纯粹的爱情,他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去处理这些事情。这时安娜作为一个女人的疑心就出来了,她已为沃伦斯基放弃一切,害怕并不断怀疑着自己不再被爱。无休止的误会和争吵最终让她崩溃,最后的卧轨也可以认为是冲动失控之举。这让我想起了世界杯那段时间的一个笑话:妻子见丈夫悻悻而归,心里出现了一万种想法,全部指向丈夫不爱自己了,无比悲观绝望。最后一翻丈夫博客,只写了“TMD,意大利又输了”。
吉蒂看起来像是傻白甜的姑娘,从与沃伦斯基失败的恋爱中走出来,遇到了列文这样的老实好青年。列文再次求婚,他俩幸福结合。婚后吉蒂体现出许多识大体、体谅丈夫的优点,列文也得到了他钟爱的农业和爱情的双丰收。令人羡慕的伉俪佳人。
一次心理课上,老师把安娜和沃伦斯基拿出来当例子,认为两个人的性格都太孩子气了。一起玩没问题,但一旦进入鸡毛蒜皮的生活,两人倔强的一面立刻显现出来。许多大学生恋情也是这样的,不是吗?
结局有人是悲剧、有人是喜剧,但一切顺利成章,没有人做错。爱情故事所有人都有亲身体验,似乎都能够在几个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也是个好机会,对爱情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为汉语和外语的表达逻辑不通,翻译技巧就很讲究,直译的话句子往往很长而且不通顺,很难读难懂。读的过程中换了几个译本,从大众口碑和阅读感受来看,草婴的译本是最好的。
原著的进展节奏是比较慢的,一个章节只展开几天的事情,围绕一两个焦点。描写大量的心理活动,因此人物更加丰满,读者也更能理解主人公的想法做法。但这对于拍电影就难了,很难展现出心理活动。看了意大利2013年拍的《安娜·卡列尼娜》,拍的还是很好的,这一版评分也最高,演员的形象也是读者心目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