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读后感1800字
这本书我已50多块人民币购入,给三星,因为性价比极低。它值得一读,但并非以如此高昂的代价阅读。
下面正式进入书评部分。Part 1 用于客观介绍本书;Part 2 用于和另一本作品横向比较,指出其不足;Part 3 介绍书中自控的方法;Part 4,本书的亮点总结。
Part 1
自控力,在全书归纳来看,它的定义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能力”(狭义)。本书建立于一个著名的实验,不仅在相关书籍中屡次提到,而且也很有媒体传播的噱头,即“棉花糖实验”。通过历时研究和最初实验版本的复制,我们可以说,儿童早期延迟满足的能力,可以预示其之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感。
这是一种让人跃跃欲试的前景,尤其对于年轻父母而言。它引发的些许焦虑,是中西贯通的。但是好消息是,自控力是一种可以习得和训练的认知能力。不管是不是出于功利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动机,自控力对于健康的人格都是不可或缺的。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里,作者详细介绍了棉花糖实验的细节,以及在儿童阶段影响自控力的生理和教育因素。第二个部分显得散乱,但大体可以说,如果自控力是一种品质,那么它和很多别的品质都是正相关的。第三个部分谈论教育(家庭或公共教育)中的应用。
Part 2
但是,对于自控力怎么训练和提高,本书的处理是薄弱的:不够体系,方法散落在全书各处,需要自己整理和归纳;而在第二部分每个小节后的“自控力实践部分”,解决方式显得笼统。在这个意义上,它大大弱于另一本同样以“自控力”为主题的书:《自控力》,作者为凯利·麦格尼格尔。
在后者处,自控力(又名意志力,willpower)被定义为三种能力:我要、我不要、我想要的能力。每个篇章介绍影响自控力的不同因素,如生理的(疲劳、注意力薄弱、压力等),心理因素(道德许可的逻辑、对未来的自己的心理距离等),社会因素(同伴效应等)。在这种清晰和一目了然外,最最关键的,是它提出针对性的多项策略任选择。这些策略的操作都不难,却很容易起到效果。
Part 3
本书关于“怎么自控”建立在对人脑的两套系统的控制上。让冲动的热情绪系统(杏仁核)冷下来,而让冷静的冷认知系统(前额叶)发挥作用。书中散乱的策略都是基于此;
策略(包含但不限于儿童):
1. 考虑“他人”在自己的位置上会怎么做。用于想象“他人”的行为,所使用的脑区和想象“自己”的脑区完全不一样。用这样一种“自我疏离”而非自我中心的方法,不仅能够冷静下来,而且能想出更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2. 避免持续的压力对前额皮质的损害。在婴幼儿环境中,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营造争吵等会让孩子处于压力中的环境。
3. 避免对孩子过度的控制欲,母亲和父亲都一样。
4. 演练“如果。。。就。。。”的场景。对于可能发生使自己失控的情形,提前进行构想和演练。比如“如果我生气,我就深呼吸,数到100”。这种提前的演练不仅可以防患于未然,而且在人的大脑中,设想和现实处理所发生的大脑活动是相同的。久而久之,会深化神经连接,将行为变成习惯,去除每次都需要使用意志力的努力。
5. 与诱惑物保持心理距离,当下可得的和未来承诺的奖励的心理价值截然不同。书里虽然长篇讨论了心理距离,但方法却不够《自控力》一书简洁——等待10分钟再去面对诱惑物,比如抽烟,心里说“我是要抽的,但是只要10分钟”。这短短10分钟足以让诱惑物变成未来的奖励,而奖励的效果大打折扣。
Part 4
此类基于最新的神经和行为科学的科普读物,都有一种很深的洞见,即,去除用意志力去控制意志力的怪圈。我归纳的这个说法,有些笨拙。但,经常的意志力失效,并非因为我们品质卑劣、道德薄弱。通常我们过于强求自己的心灵,而忽略、对立了我们的身体。
不管过桥人如何努力运用意志力、反思自己的困境、自我疏离并加以深刻思索等冷系统方式来重新评价这种体验也没有作用,对于这个过桥人来说,他几乎不可能通过发挥自己的绝对意志来克服这种恐惧。
最后以作者对于年轻父母的忠告作为结尾,愿大家都少一点焦虑:
●帮助孩子提升自主感的4大策略:①帮助他们在人生早期认识到自己的每一种选择都会带来一种结果。②父母可以更好地创造让孩子走向成功的环境。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令人愉快但具有挑战性且越来越难的任务。③帮助儿童形成“增量增长”的思维模式,使其将自己的天赋、能力、智力看作付出努力就能培养的技巧和能力。④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就以身作则做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