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我的1997》同名小说》读后感1400字
纸上1000面,纸下20多年。
十九世纪南北约,母子情深两相别;
仁人志士洒血泪,幸甚今生九州圆。
19世纪的南京和北京条约,香港1104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让给了英国,好比母子分离,悲痛万分!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明天是香港回归20周年,读起这首,诚然快哉!
四小龙之一的香江传奇,终于可以回到国人的手上续写。这几十年的细枝嫩叶到玉树芝兰,也是高建国的风浪和成长。
高建国和岳芳英母子俩不喜资本主义的腐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与否,和制度本身关联不大。而是,是否有诱惑?与此同时,有否人监督你合法地、适量地享受着诱惑?海叔跟高建国讲,这辈子想得到越多,失去的就越多。其实,苍蝇吃胖了老虎,是不是摔下悬崖后,也会更加的惨不忍睹?海叔又说了,赶走一个势力,总会下一个势力。不管是哪一代、哪一派的领导人上位,会不会又开启了新的一轮巧取和瓜分?
高致远生于香港,他有句话说的好,即使再让他选择,他还会回到大陆支援祖国的建设。深情难却!还有很多人默默地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但他们不会有高致远这般,知识分子精英的名义,自然不会如此的大义凛然,更别提与之匹配的见识和能力。他们只能低着头干活,始终看不到全局,只能以人民的名义。
《我的1997》也是以知青的爱情为主线的双城记。高建国和安慧为什么会阴差阳错、擦肩而过?中国式的婚姻,家庭和家庭的结合,让高建国在安家抬不起头。又有一个关系很硬的王乐追求安慧。高建国失手打人,不得不跑路。信息隔绝,安慧以为高建国死了,只好嫁给王乐,生活在身和心的痛苦当中。高建国意气风发,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高致远和岳芳英的分别故事也是,都揭露了男女的差别:女方更长情。风雨之后,一家人走到了一起,但这背后太多的遗憾,都是经济拮据、传统观念,这些所谓的现实所堆积成的。
这样的一本《我的1997》既现实又不现实。现实在于平凡人通过努力也可以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高建国会画画、能吃苦,商业嗅觉敏锐,善于博弈、不易屈服。大风大浪中也会一蹶不振,也更能强劲回归。不现实地,在于主人公太过励志、过于有才,动辄就顺风顺水,夤缘赴会。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当上了乘龙快婿不说,自己的父亲改革开放后身居要职,到港参加了回归仪式。身边的朋友都考上了顶级学校,陆续成了大富大贵之人。邻里街坊认识的几对男女也都终成眷属。
这让我们不禁怀疑,这个世界怎么这么小呢? 然而也可以理解,改革开放虽然给了人们太多下海的机会,但也让这个国家陷入了裙带关系的沼泽。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该不要把这个故事,当作个人励志,而是把它看作几个家族的辉煌和沾沾自喜呢?
这本书里有一幕让我尤其感动:
岳芳英担心在新的地方,不能堂堂正正地活着。儿子高建国安慰她说,刘长河教授即使被批斗,还是会光明正大,笑盈盈地站在游行队前。看似浩然正气、教唆自己儿子不要畏罪潜逃的母亲,也为儿子光明磊落和一语中的,说不出话来。
诚然,年轻人精力充沛,他们必须带动国家的未来。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爱这个国家。我相当明白,国家和个人发展一样,也会走弯路,所以我不会因为某段历史就恨某个人,更不会将生活中的不如意迁怒于高高在上的某些团体。
我还是会抱以满满的希望,奔向明天。而这个见证了我青年时期蓬勃生长的香港,绝对代表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我的1997》,到我的2017,眼前一片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