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能》读后感700字
一谈到语言学,总会有人发问:语言学到底研究什么?语言还需要研究吗?形象地说,语言是人类这个物种所拥有的一种可怕能力,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在东西方各自流传了几千年的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圣经》中的“巴别塔”;另一个就是我国古代的“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当然,严格说来,仓颉发明的是文字,而非语言)。可见,语言是人类拥有的一种可以降服万物,令鬼神胆寒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学就是探究这一能力的起源、本质、构成、表现、应用和效果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生物、历史和文化现象,并最终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这种“语言动物”的全部奥秘。
然而,在有关语言的所有讨论中,语言的起源问题又是最为捉摸不定的“谜中之谜”,几乎任何一位语言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对语言起源的了解比对宇宙起源的了解还要少。因此,它也被看作是“科学界最难的问题”。
面对这个最难的问题,史蒂芬· 平克在《语言本能》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平克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人类之所以拥有语言,就像蜘蛛之所以会织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当然,要证明这一答案并非易事。史蒂芬· 平克调动了来自多个学科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遗传学、文化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将它们整合成一张知识的巨网,我们在这张巨网里可以看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福多尔的心智模块、奎因的“归纳法的耻辱”;可以看到思维语言、语法基因、人工智能、语言谱系;也可以看到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黑猩猩在语言学习上的种种表现以及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结构图。在平克的精心编织下,所有这些知识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人类大脑中固有的心智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