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宇宙的上帝(世界顶级科幻大师杰作选)》读后感1500字
世界顶级科幻大师作品博物馆
“……人总是要死的,可其他种族会继续繁衍生存。总有那么一天,那些小新人,在经历数不清的世代,取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进步后,将会取下它们的防护罩从中走出来。每当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毛骨悚然。”
读完《微宇宙的上帝》,心满意足地合上书页,任凭思绪在科幻世界的星云之间遨游,不禁在心中感叹,这的确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众星云集的科幻作品选集。那些来自世界顶级科幻大师的作品,如同一件件珍贵的展品般陈列在科幻文学的博物馆,我便是那满怀敬畏与崇拜的科幻爱好者,频频驻足,流连忘返。
书中选取由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提名选举的星云奖(幻想小说界的奥斯卡,首创于1965年,比雨果奖问世时间晚12年)成立前的经典中短篇作品共十二篇,前八篇为短篇,后四篇为中篇。
这些被精心选择出的作品,力求保留一种历史的观点,要求能够代表现代科幻小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名单上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29到1964年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看到如《寻找圣阿奎那》这样充满宗教哲学意味的早期科幻作品,也能够发现如同叙事散文般的《黄昏》,还有大师达蒙•奈特风格清晰、内涵深邃的经典短篇《温良国度》,等等。作为一个小说爱好者,我个人则更偏爱像《火星是天堂》和《金海伦》这种轻松愉快,情节与人物兼顾,文学与科幻并行的软科幻作品。
后半部分的四篇中篇作品各具特色。《表面张力》中,设定人类外星探索失败后把希望寄托于淡水微生物,作为种族延续的尝试,有种在显微镜下窥视微观世界的新奇有趣;《武器店》则把未来世界中武器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全新定义,衍生出一个颇具悬疑色彩的科幻故事,其中寓意引人深思;至于《让道路滚滚不息》,恐怕则是全书中最让女读者难以产生阅读快感的一篇,所以在读这篇的时候我不禁在心里感慨,像机械化和机能主义革命这类冷冰冰的问题,还是多让男性们来关注一下吧。
最后压轴的《微宇宙的上帝》如同一部制作精良的美剧,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结构紧凑,情节推进迅速,主题深邃隽永。奇德的小新人们简直栩栩如生,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微观世界,正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人类智力发展无法企及的发明与创造。而威力无边、生性怪异的奇德和贪得无厌的科南特,相依相存又总在对立,暗示出人类在追求科学进步与自身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之间有着始终无法解决的矛盾。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杰出的科幻小说!
好的科幻作品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标准?作为一个入门级的爱好者我或许还不是特别清楚。然而,在阅读之中,如果能够令读者感到精神愉悦,并获得深入而理性的思考,打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思维空间,应该就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更何况这十二部作品是经历了时间考验,被专业人士深思熟虑,重重遴选之后,才集结成册奉献给广大读者的大师级佳作。
正如前言中所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将是一本较为有代表性的现代科幻小说选集”。我们不妨把每篇小说前附有的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绍当做一个个路标,从这里出发,去寻找更适合自己喜好和创作方向的科幻作品。当然,也可以拿来分析研究。因为很多科幻作家同时也是很优秀的文学评论家,他们深知什么样的作品才被读者认可,被时间认可,后来者只有不断向他们学习,吸取经验,反复揣摩,才有可能在科幻创作的道路上长足发展。
若是非要指出一点不足,本书唯一遗憾之处在于:未能标明所选篇目的创作时间。虽然经典文学可以跨越时间,但对于颇有年头的科幻作品,恐怕读者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时间和科技发展的印记,如果能标注出创作时间或许更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不过,真正热爱某些篇目或是有心进一步研究的朋友,应该可以想方设法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找到它们的制造年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