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复制: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巨变》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有读者评价甚低,我的看法倒是略有不同。现在谈人工智能的书很多,着重点各不相同,把尽量多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论述综合起来,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此书除了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和目前的一些成果成就外,着重阐述了社会可能产生的变化
当前/发展之路
– 计算机系统从“照我说的做”发展到“自己看着办”的阶段。当前非语义识别的领域已经接近成熟,但语义识别上离成熟还比较有距离。硬件方面,终端的计算速度和智能问题,也是人工智能的难点之一,因为深度学习通常需要大的基于GPU的计算能力和非常多的数据
– 人工智能应用的场合,大部分依赖于共通的几个技术如计算机视觉等,一旦这些技术取得突破,各种机器人一定会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
– 目前人工智能算法还不太理解很复杂的目的,需要与人结合。人设定方向,利用某种机器智能的算法来获得结果,和目标进行匹配
– 自动驾驶将是发展中的里程碑。因为从智能的角度看人类日常的工作生活,比驾驶更复杂的事情其实不多。如果人类可以在行动上搞定驾驶,在智力上搞定围棋,那么理论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简单工作都是可以通过人类智能搞定的
– 普通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无法匹敌人工智能用数据伪装出来的水平
– 人工智能会影响几乎所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领域。其隐含的技术力磅礴宏大,会以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人们生活的方式。人的意愿在这种科技浪潮面前无法抵抗,现实中没有可以逃避社会变迁的桃花源
失控风险
– 人工智能一旦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人们的生命财产又会对它形成绝对的依赖,那么它的任何偶然失控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失控的风险是全局的
– 在数据-》学习类算法-》行为这条脉络下,数据本身会对最终的行为产生关键影响。当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数据污染导致的失控问题就会浮上水面
– 失控问题最终可能会变成社会问题,所以不太可能只靠技术手段来解决
– 为了控制失控后的影响范围,需要考虑各种应对措施,比如沙盒,比如发展不深度依赖云端的人工智能。小数据量训练局部人工智能的思路也有人在实践,但不是主流。
– 需要澄清失控后果里的权责。需要一种社会化的权责系统
未来展望
– 科技的突破会更加频繁,大部分人很难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下创造价值,现有的社会体系必须改变,否则会带来人类社会内部的剧烈冲突。人们可能会越来越需要根据科技变化来迅速调整组织结构
– 阻碍人变的越来越透明的不是技术而是某种权限边界,比如阿里巴巴不拥有京东的数据。最终隐私的保护只可能依赖于规则和立法来实现
– 现行系统中的很多过程之所以存在其实是由于数据化程度不充分。随着数据化程度的提高,系统越来越强大,可能会出现新的分工:人退出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而只做价值判断。
– 原则的制定牵涉到人的价值选择,必须由人来搞定。后续执行,大部分的工作更适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既能放大个人的技术能力,又会导致新的更有效率的组织生产方式。这样会撼动商业文明的根基
– 社会的性质往往决定了特定的时代只适合特定的人。过往的社会形态总是会先天地抹杀一部分人的潜能。这种不幸其实是时代的不幸,不是个人不够努力造成的。人工智能的时代,单纯依靠体力或者某种感知能力的地方,人不可能比机器做得更好。但机器让人独立生存的基础更强大,为实现一种既散漫又拥有力量的社会创造了可能
– 科技将作为一种至强的力量来重塑社会形态。人类社会有几种可能结局
作者一直有在虎嗅发表杂文,我觉得其中不少观点和角度都有价值。其中一篇文章引用了《定位》里的观点,还有篇文章引用了硅谷的吴军老师的观点。刚好最近我整理了《定位》一书的读书笔记,也试听了吴老师开的硅谷来信专栏。在信息浪潮里接触到的一些点,就这么连成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