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点评《史记》》读后感2900字
再次读完史记,星星碎碎,杂念颇多!
历史是面镜子,看的是人情冷暖,世间百态。有大江东去,英雄豪迈,也有小楼东风,宿命凄凉。有沙场百战,纵横扶摇,但更多的是,累累白骨,无奈绝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名无姓,称秦卒汉军,无体貌特征,仅有数字表述,战死二十万,杀敌三十万,坑杀四十万!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背后,都不值一提。
君不见,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告别父母妻儿,以惨烈的姿态出现在历史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他们连名字都没有,这是社会的悲哀
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每一个惊天动地的历史背后,都是同一个情景,青壮士卒死于沙场,妇孺老幼死于沟壑!
这也是天道,是生产力不足以支撑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时,所有无产阶级的宿命!
回到本书,春秋到前汉的这段历史,极为精彩!
江山如画,画中,美人如玉,英雄逐鹿!
周室失鼎,群雄问鼎
秦失其鹿,豪杰共逐
儒道法纵横阴阳,王天无为绥靖贤明
管仲百里商鞅萧何,吴起白起李牧卫青
乱世之中,人杰辈出,数不胜数
思想爆炸的年代,体制变革的狂潮,傲骨,侠骨,道心,凡心,痴行,狂行,都为那个年代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一个乱字,也有一个彩字。
历史自有其深刻,至于纪老师的点评,既有肤浅,又有狂狷,甚至斯文扫地的碎嘴脸,不读也罢!
至于司马公史记怎么读,抛砖引玉侃一下
其一,带着读史的同理心。即,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社会环境上的格局,时代的局限,人物的意识形态,等。
了解立场所在,人物立场,作者立场,自己立场
其三,了解历史进行的偶然与必然。偶然是陈胜吴广恰逢大雨,必然是秦失其鹿。
例如,始皇巡视天下,汉书云其为玩乐
按同理心来看,天下虽定,却人心不附,始皇强制同律同法,灭六国文化风俗国家意识,欲征服的不再是刀兵,而是意识形态,形成真正大一统帝国。然而民怨沸腾,四处豪门起义,始皇威加海内,巡视天下。我们无法分辨其用心是震慑群雄还是一心游玩,任何诛心论就都可略过。不必深究。而期间大兴土木,不恤民力,是不争事实,这是始皇一过,也是始皇一悲。虎视天下之人,心中民如草芥,也未可知
其二,了解立场所在。我发现个有趣的事实,凡亡国之君巡视,后世王朝都会认为其是为了玩乐而祸国殃民。凡亡国之君不巡视,后世王朝会认为其昏聩,不识民间疾苦,不解苍生之难!
这就是史官立场所在,首先,亡国之君,再无人能为其身后名誉正名,任人构陷。新政权需要确定前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以证明自身政权的合理性。这是其立场所在,司马迁如此,魏征亦如此。纵然深明大义,想秉笔直书,也无法摆脱其所属朝代,所受教育,主流文化的裹挟。
就好像我们从小被人教育一加一等于二,以至于我们根本来不及细想,其实还能等于三,还能等于十。忘记这世间唯一的真理是因果,因果以外,全部都是假设下的规则。
历史虽然一直在推进,但立场问题从来没有变,职业上看,士农工商。阶级上看,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政治上看,正当团体,非正当团体。于我们而言,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都是非正当团体。团体中生存的基础,和团体存在的基础,不是国家机器,而是口径一致,意识形态一致。
于立场的例子,还有一则。是士大夫立场
北宋文官阶层话语权强硬。众所周知,不杀士大夫。仁宗时农民起义,地方官晁仲约,害怕被起义军攻击就重金贿赂了起义军让他们打别的地方。朝廷大怒,群臣请斩晁仲约,天子也欲斩之。唯独范仲淹坚持反对。群臣不解,如此资敌之祸害为何不杀。范仲淹说,我朝历来不杀士大夫,怎么能轻易破坏呢?如果今天让皇帝杀了晁,明天皇帝就能杀了我们。最终文臣都支持范仲淹,仁宗不得不放弃杀人的想法
后来神宗时,有官员失职导致西夏战事失败。神宗下令处斩,宰相拒不执行。道理是,祖宗开国,不杀士大夫,您也不能破例,否则影响您仁德。神宗拗不过文官集团,只好改罚刺配流放。门下侍郎又抗议,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咆哮朝堂,畅快的事一件也做不得吗?门下侍郎回应,这样的畅快事不做也罢!
这是发生在北宋的故事,其中可见立场决定的归属的凝聚力。当然也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徽宗会重用宦官。
朱熹称范仲淹为历史五君子之一,朱熹也同属这一阶层。历史上文官立场的话语权无疑是最强硬的,因为书是他们著的,史也是他们编的。
倘若我们能听到来自其他立场上的人对历史的了解,想必定会有新的考量
其三,是读史要明白历史的偶然与必然。陈胜吴广突逢大雨是偶然,秦失其鹿,天下易主是必然。
总有些历史轨迹惊人的相似,我们却也很难全面的了解其规律所在。例如二代继承人的结局,秦的扶苏,胡亥,汉的刘盈,隋的杨勇,唐的建成,宋的德昭,明的朱标,甚至后面清,和我们新中国
再比如,各朝末期率先起义者的结局。秦末陈胜,汉末张角,隋末杨玄感,唐末安史,北宋宋江方腊,元末白莲教,明末李自成张自忠,清末洪秀全。同样撬翻了天下,震动了乾坤,最终也同样为他人做嫁衣收场……
有不太严谨的思考是,历史规律从来没变,政治从来没有昏聩或清明一说
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以及可分配资源的有限。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生存矛盾。因此,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长久。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天下大乱后十室九空,土地荒置,贵族阶级中的非受益方,领导农民阶级,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朝。重建新统治阶级。然后分封胜利果实。因为人口锐减,大量土地闲置,新生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并与矛盾,既而天下升平。
但随着人口繁衍,土地资源上导致的矛盾越来越大。几代以后,原来统治阶级分封的资源已不足以满足其贵族生活。而农民阶级因为其土地有限而人口数量增加,生活水平也急剧下降。统治阶级为了维系贵族生活开始了土地兼并,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失去土地变成地主家的长工。矛盾愈演愈烈且恶性循环。终有人因生存问题而出来闹革命,动摇政权根本。事实上没有农民为理想而闹革命,从来都是为了生存。就像李云龙决定不是因为被马克思感化而闹的革命。生存问题是死结,不可调节
最终政权终于在不可调节的矛盾下崩塌,然后新的贵族阶级出场,接过第一批起义者做好的嫁衣,再用新的意识形态绑架文人阶级,控制农民阶级,建立新政权,建立新统治阶级,分享胜利果实,然后在大量土地资源闲置,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新生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并无矛盾,所以政治清明,天下升平。
开始新的轮回,周而复始几千年,几千年历史别无二致。
另外一个思考是农民阶级领域从未改变,被剥削,压迫,利用。统治阶级历来无比重视农民阶级整体,却又无比轻视农民阶级个体。因为这个阶级,没有生存问题,就没问题,有生存问题,就是翻天覆地的大问题。当然今天除外,感谢新中国。不容置疑今天的农民阶级是历史上最幸福的农民阶级。当然我们身处其中,无法辨识这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先进还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抑或二者皆有。
总而言之,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迷雾重重,却又无缘得知,但这也正是史的魅力。
平生唯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
洋洋洒洒,不知所云,不实之处,欢迎指正,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