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畔》读后感1200字
英雄落幕,英勇的故事便存在泛黄故纸堆里,埋进了岁月的废墟。
那些代表英雄主义的积极人格,如忠诚勇敢自律自我牺牲,像张谷雨和万红那样的,越来越不合时宜,被现实里的人摒弃;曾经高尚的英雄价值观,被世世代代尊崇和信赖,如今被玩世不恭地取笑;英雄的光环被蜂拥群起的钱潮给吞没了;更别提英雄崇拜及精神信仰了。
大家现在崇拜的是财富拥有者,跟随的是财富掌控者,成功者以财富而论,人人都想搭上财富动车,攫取新生的幸福。
其实多数英雄都是不识时务者。正如万红坚守的对象张连长一样,女护士在几十年的坚守过程中也使她自己成了英雄。因为她为她所信仰的英雄价值观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凡俗的幸福,完成了人格的最终飞跃。她坚信英雄有朝一日会醒来,象征她坚信人们内心对于英雄的敬爱会醒来。
万红未老先白头的那段描写让我几欲落泪。我终于明白了她在坚持着些什么。当人们只坚信外在的东西,只相信看到的东西,谁去坚持内心的信仰。万红是个怪人,我一开始看觉得作者对她的描写有点玛丽苏,对张大连长的描写有点汤姆苏;看到中间我觉得万红简直脑子有泡,居然中途放弃了吴医生。但是此刻我有点明白她了,因为,对张谷雨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信仰。为了信仰牺牲,是那个时代所缺乏的。
作者严歌苓很多书描写的都是她的童年和年少时期,正值大跃进人民公社带来的大饥荒和文革带来的大混乱。《人寰》(又名《心理医生在吗》)写的是微妙而深刻的人性,观点大胆新颖,笔锋狠决,鞭辟入里。
而《床畔》描写的是1976年以后的民族信仰和希望以及希望的恢复时期,那个时候对于英雄,对于正派的标准变了又变,而政治上的投机分子借着不断变化的英雄标准,赚足了政治好处和福利待遇。文中的秦副党委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政治投机行为和政治热情读来让人感觉好笑但是又恶心。
人们消费着英雄,消费着信仰,这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行为。
只有万红,她对于“张谷雨不是植物人”的信仰追求,没有人懂,没有人认同,一开始还有一个吴医生,可是吴医生最后也撑不下去了,离开了她,成了家有了孩子。
万红孤军奋战,怀揣着“张谷雨张连长不是植物人”的信仰,尚未老去就满头白发。
在大流都不相信万红的说法“张谷雨不是植物人”时,我觉得万红是无异于植物人的,因为尽管万红不是植物人,她能发声,可是她的呐喊不被听见,她的辩解不认可理解,她其实和张谷雨一样,都被困在那个躯壳中,被扼住了喉咙,被时代扼住了喉咙。
《床畔》读来让人偶尔眼眸中带着懂得的意味,笑笑,更多时候会想捶死那些时代傻逼。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
需要人照顾的英雄连长是万红的梦。
不识时务的倔强丫头是吴医生的梦。
爱而不得,此生不可愈合。
宗教之所以有力量,因为信者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有或无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但信仰这项精神活动使人超越和升华。信则灵。
关键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的正常地活着;关键在于万红以信念去证实他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