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向阳,无谓悲伤:梵高传》读后感800字
梵高,仿佛这个世界的孤儿。
身材矮小,长相一般,一头红发,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看这本书就一直被压抑氛围笼罩着,犹如置身其境,也过着孤独贫苦的日子,爱情没有归宿,缺少亲情呵护,最终因为精神失常无法承受生命之重开枪自尽,带着对弟弟的愧疚、对自己梦想未能实现的不甘心、对温暖母爱的期盼,结束自己卑微、潦倒、孤独与苦闷的一生。
文中前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不同时期的梵高:学生、画商、牧师、“矿工”、画家,这几种不同身份不同时期的梵高,心境和状态各不一样。学生时期很压抑,做画商时没有自我,牧师时期迷茫彷徨,而“矿工”时期更外放、接地气,画家时期找到了自我,沉迷于绘画不可自拔,想用明亮鲜艳的色彩表达内心的热情奔放。
在描写他与高更那几段相比前后的内容,更令人心情舒畅,打心底为梵高舒心生活开心。但是与“知己”绘画交流的日子并不长久,只坚持了两月。究其原因,在于两人性格、观念和来此绘画目的不一致。梵高性格内向暴躁敏感,不注重生活品质,而高更外向幽默开朗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种种矛盾在相处中渐渐放大、激化,最终他们决裂。也正因为前后幸福与悲伤两重天的感受,导致梵高不堪心理重负,精神崩溃,自割耳垂,被送往精神疗养院。梵高虽然性格偏执内向敏感暴躁,但他不像高更世俗、有各种花花肠子,他始终是善良的。也只有内心纯净善良的人才能有《向日葵》和《星空》这些画作的诞生。如若梵高不内向敏感,或许不会有世界著名画家梵高。
虽说他的命运坎坷,值得欣慰的是,他有一个爱他的弟弟,一直默默地支助他,让他安心绘画,追求梦想。可惜,后知后觉的人们在梵高离开后才发现了他的才华。
梵高,是艺术家的代表,他们的气质往往不同于常人。我们享受艺术家给我们带来绝妙的艺术体验的同时,对他们的私人生活多一些包容,让他们过得更轻松,这是作者最后的呼吁,也是我的期望。
只愿,我们在尘世都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