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读后感1000字
亚瑟是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坚韧,善良,又足智多谋,能言善道。成为牛虻的外形像极了《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亚瑟前二十年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得不到爱,出逃之后更是历经人生磨难。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他用自己的智谋用文字勇敢的抨击教会。面对爱人的误会,父亲的抛弃欺骗,朋友的背叛,结束了他优越的生活,内心痛苦不堪。当某一天你发现自己信仰的东西,崇拜的人抛弃了你欺骗了了你。以前建立的所有美好都是虚伪的,唯一支撑自己的东西是虚假的,那种情感的伤害是致命的。亚瑟不幸得承担了这一切后果。他虔诚的忏悔却换来朋友和自己的锒铛入狱。自己痛死不愿透露其他同伴的下落发现自己的入狱是自己所保护之人所致。自己信赖的崇拜的神圣的神父也不过是强奸了母亲还不敢承认任由母亲在世俗的唾弃中死去的伪君子。自己所爱的人也不信任自己。那是孤独到最深处的绝望,情感破裂,灵魂破碎,从此残缺,带着伤孤独地行走在欧美大陆之上,每一段文字都是对教会的控诉,没有人能愈合,必将走向死亡。只是遭受再多的伤害都无法改变他的善良,没法解除羁绊。明明有机会杀掉他恨的神父,最终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宁愿入狱。可最后神父在上帝和他之间还是选了上帝,又一次被抛弃。但最后他的心里虽在失望离去,但心里还是渴望幸福。
我是一只牛虻,
幸福欢畅,
不管是活着,
还是已死亡。
作者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物情感的变化,使得本书内容更加丰富,拉近了人物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语言精炼准确,文笔细腻多情。全书两条主线:一条党派与教会斗争为线索,第二条亚索对神父的复仇感情线。将个人情感放在了动荡的革命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人文主义。
为了幸福是不是就一定要遭受巨大的痛苦?作者塑造的悲惨亚瑟,追求幸福领导了人们勇敢反抗教会追求个人幸福,结果失败了。作者将神权迫害人最基本的人伦幸福放在了一个小小亚瑟身上,所有的不幸由他承担,神父也一致活在无边的内疚与自责之中。他爱孩子,在学校里爱他言语行动之中揭示一个父亲深深的爱,但他更爱虚有的上帝,孩子是幸福,上帝是信仰,信仰高于幸福。即使信仰虚伪有时有不找边际,但这份信仰带给了他想要的权势。他爱亚瑟,是一种本能的爱,只是不深,但信仰所产生的偏执压抑了这份爱。他有午夜的辗转难眠,独自惭悔与自责,更有对神的偏爱,而且后者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