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译林人文精选)》读后感1400字
20190601社会契约论-卢梭
1762年,卢梭出版了两本书——《爱弥尔》与《社会契约论》,一本谈教育,一本论政治。也是这一年,两本书在他的家乡日内瓦和巴黎同时被查禁,由此开启了漫长的流亡生活。
忏悔录中,卢梭曾多次自问,这两本在他早期的书中早有雏形,他完全不知自己哪个地方犯了忌讳,甚至揣测,是不是被人误读了,以为在影射某个大人物。
卢梭懊恼着,我也同样不解。
直到真的读到它。
一、人生而自由
“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中。”
开篇第一句,许多没看过这书的人,大概也听过。
自由,这个基础命题,从来贯穿卢梭人生始终。
在他早期的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曾指出不平等分为两种,自然的不平等与社会的不平等,前者来源于身体,后者来源于社会。他崇尚自然状态,并且认为文明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退步和罪恶。
但是到了《社会契约论》中,这个观点起了变化:社会抹平了自然的不平等,人们让渡一部分权利,形成共同体,表达普遍意志,每个人虽然放弃了自然自由,但反而获得了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
秩序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自由。
卢梭进化了。他的观点是在不断修正中完善的,如果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更多展现理论破坏性,本书则开启了建设性的进程。
二、权力属于人民
国家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只是人民与国家之间的中介体,它只有行政权利,一切主权和立法权都属于人民。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大概也是被后世奉为革命圣经的原因。
后世的人们崇拜他,称呼他为“革命的先驱”、“人类的导师”。
当他的灵柩安静躺在先贤祠中时,断头台上正血流成河。
卢梭几乎成了激进与狂热的代名词。
后世甚至有人把他与极权主义联系起来。
但我认为,他是格外温和的。
卢梭在书中确实说过,“人民正是依据当初夺走自己自由的方式重新夺回自己自由,如果说这种方式不正当,那只能说当初夺走人民自由的方式也不正当。”
但他同时也说过“盲目的民众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公意永远是正确的,指引公意的判断并非总是明智的。”
在民主制与君主制之间,他选择的并不是直接民主,而是贵族制(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他相当直白的指出,革命是危险的,“篡权者往往选择动乱时期,利用公众恐慌来颁布法令。”“人民身上的锁链一旦被打破,他们就被分解成单独个体,人民也就不复存在了,人民需要的是一个善于统治的人而不是解放者。”
“民族要经历一个成熟期,过早实施法制往往只会导致失败,因为治下的人民尚未开化,没准备好接受政府的治理。首先要做的是是训练臣民让他们成熟,并使他们成为文明人。”
论教育,这就涉及另一本书的内容了,不表。
三、让•雅克•卢梭
有一些人,他们为后世而生。
卢梭的成就是伟大的,尤其他基本算自学成才,这一点就更值得人尊重和推崇。
从忏悔录,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再到社会契约论。最大的感受,无过于自由和真诚。
面对颠沛的命运,面对多舛的人生,他真诚地面对自我,忠实于内心。
他是个敏感多情的人,而不是一个孤独的厌世者。他从自己的劳作中获取生活的必需,过着清贫又宁静地生活,朴素的亲近自然,不需要旁人的阿谀吹捧。
他的思想与时代形成了强有力的共振,但也有一些模糊而似是而非的东西,让人难以看清。
这或许源于他一贯的坚持——对人性的探微都来自于对自己的反省与观察。
康德曾说,“在物理学上有牛顿的革命,在研究人性问题上有卢梭的革命。”
而人本身也是矛盾的。
以此卡作为我读卢梭的休止符,来日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