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400字
记忆里的童年,童年时的社会
《呼兰河传》。
这是一本小说,却又不像是小说,没有分明的中心人物,也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每个章节相对独立,可以自成一个故事。
小学学过一篇课文叫《火烧云》,我为色彩斑斓、千奇百怪的火烧云所震撼,但我并不知道写下如此生动景象的作者是萧红,更不知道她的《呼兰河传》以及她悲惨坎坷的一生。这一本书,竟让我喜欢上萧红这个凄婉独特的才女子。
我是喜欢她的文字的,平缓朴素,简单有力,读她的书,很轻松。翻开这书的第一章,我以为这是一部自传,或者是散文,完全没想到是小说。大概这就是萧红小说的特点,没有紧凑的逻辑结构,没有个性鲜明的主角,没有特定的故事轴线、背景矛盾,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只是平平淡淡地描述生活的繁杂琐事,却能揭露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七个章节,另加一个尾声,不长,很有阅读快感。
看城里的大泥坑、卖豆芽的王寡妇、东街口的扎彩铺、街道里的小胡同,这是呼兰河城内平凡朴实的生活写照。除了真实的生活形式,精神生活也算多姿多彩: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精彩丰富!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看热闹的人们却是麻木愚昧的。
这是为什么?可能社会紊乱落后,人们思想封建腐朽的缘故吧。
团圆媳妇,天真活波、健康懂事的妙龄少女,却被婆婆虐打辱骂,满身伤痕不予治疗,净整些没用的封建玩意儿、胡诌八扯的偏方,白白祸害一条人命。勤劳朴实、疼妻爱子的冯歪嘴子,因为和王大姑娘私自恋爱诞下儿子,受尽左领右舍各种恶毒的闲言碎语,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王大姑娘恋爱前,他们说,“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也夸她说,“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可是恋爱后,总是叫她“野老婆”,也有人诽谤她说,“那姑娘不是好东西,你看她那双眼睛,多么大!我早就说过,这姑娘好不了。”虽然他俩无视伤人心的流言蜚语,照样过日子,也再诞一子。可王大姑娘还是死了……
有一段场景对话很有意思,她和有二伯偷东西那段。
“他的肚子前压着铜酒壶,我的肚子前抱着一罐黑枣。他偷,我也偷,所以两边害怕。
有二伯一看见我,立刻头盖上就冒着很大的汗珠。他说:
‘你不说吗?’
‘说什么……’
‘不说,好孩子……’他拍着我的头顶。
‘那么,你让我把这琉璃罐拿出去。’
他说:‘拿吧。’
他一点没有阻挡我。我看他不阻挡我,我还在门旁的筐子里抓了四五个大馒头,就跑了。”
有趣归有趣,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仔细想想为什么有二伯他总是偷东西,我想大概是因为贫穷,因为被奴役得不到相对的社会地位而愤愤不平,以此泄愤呢吧。他性情古怪又孤单,总是对着石子儿、鸟雀、黄狗谈天说地,和人在一起时,反倒一声不响。总说什么都不怕,却又说怕死,怕死啊,又总是装作要上吊、投井,待到围观的人差不多了,又若无其事地走掉。他啊,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得不到关注呀,六十多岁了还被三十几岁的人痛扁。
作者说,她家是荒凉的,院子也是荒凉的。但她的的童年似乎大多都比较有趣、无忧无虑,有一大片后花园供她消遣娱乐,院子里的蒿草能任她撒泼打滚,家里储藏室内的陈年小玩意儿也是她的一大宝藏,最重要的是有个教她识字读诗的爷爷,带她玩逗她开心。即使周遭人总是麻木不堪,想必她心里也是温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