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读后感1200字
囫囵吞枣般看完本书,印象深刻之处不多,现作简单总结。
陈先生对西方文化,是极具认同感的。对应的,得出了中国社会不能自发走向近代化的观点。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近代百年的侵略战争,我们对其根深蒂固的认识,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
在陈先生看来,近代化有两个关键标志。一是农业到工业,这是经济或科学技术层面的,二是封建到民主,这是政治或社会层面的。由此出发,他认为古代中国甚至没有产生过资本主义萌芽。这与历史教科书上的观点,又是大相径庭了。我对此观点也存在疑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渐进发展,难道不足以支撑中国走入工业社会吗?提到科学技术,陈先生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技术发展,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这其中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科学技术也大都是围绕农业而展开的,是基于农业生产劳动而获得的。而西方蒸汽机的发明,则是在一个商业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社会历来重农抑商。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是注重德性而不是注重理性的。科学是从理性中诞生的,德性是用来规范科学而不是滋养科学的。
从德性和理性延伸开来,会涉及到教育上的文理分科问题。中国社会重理轻文已久,这就是陈先生所忧虑的教育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依赖科学技术的,理科更多的涉及到技术问题。但是科学呢?科学的含义显然更加广泛。如果能够清晰地区别二者,可能情况会有所改变。大的环境以期用技术推动国力,所以理科当然是具有优越性的。不知道文和理能不能用道和术去替换。
第二个标志是由封建走向民主。从这里看陈先生的观点是,他认为欧洲社会每一个世纪都是在前一个世纪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欧洲仍然能诞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以及一系列革命的原因。而中国古代社会则不一样,中国社会一直在原地踏步。不同朝代的更替,丝毫没有动摇封建体制,因此也没有任何的进步可言。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封建体制没有把人当作人来认识,个体的利益从来都是附属于君主的,所以何来的民主呢?
可是那些从先秦典籍中散布的一些观点,能不能称之为民主呢?如孟子的“民贵君轻”。(知识储备欠缺,遇到例证问题就囊中羞涩了。)
陈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持部分肯定态度的。他认为有三个部分的内容,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分别是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以及儒家的部分合理观点。至于更加具体的内容,他没有展开论述。只讲大的框架和观点,而不进行具体论述,是这本书很大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会使得没有一定阅读经历的读者,感到一定的阅读困难。
“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这是陈先生留给学生的一个问题。从方法论上,这个问题让我们对照着去关注这两个主体的历史。有对照,是否就一定有优劣之分呢?在陈先生那里,优劣似乎分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