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七十二贤》读后感800字
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现在新的提法是,“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战略抱负!”。这是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的历史大潮流。自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其历史上的进步意义不可否认。当然,任何试图全盘西化也是不可能。东西文明的有机融合,决定需要读二者的经典之作。
本书作出了积极贡献。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十分佩服先人学者们一丝不苟的考证精神。书中综合历时历代文献资料。它对于每一位孔夫子弟子们都有十分认真的刻画。显然,它不像现某位自学成才的文学评论家,摇身一变成为写历史的名人。他找到几块外国同时代古董就敢对先秦时历史,牵强附会放一堆泡泡。此娱乐导向,误人子弟之历史书何时可以休?
可喜的是,有像本书作者这样认真历史学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另外,现代国人都在读以马云或像潘建伟教授为代表的新人物 。此事 vs 古时夫子们之间,如何把握好平衡?
本书中孔子最喜欢的人物是颜回。书中记载,他“是孔子时代君子人格的典型代表。其一定程度的避世倾向,及政治思想中的“无为”因素,对导启后世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老庄哲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简言之,孔子晚年从四科,评价他前十个得意的弟子,“德行:颜回、阂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书中,另外一些弟子信息大多数基本不明。
如果从今天角度,从审书中历史上思想家“贤人”,认为他们真的可爱吗?为什么今天需要读古人中的他们?显然,读者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答复。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读万卷书,阅人无数”,特别是通过阅读古人,是乎可以帮助人建立观察或者学习“预测”现代“贤人”的思想模型?“以人为镜”,观察自己周围的人,人不是也可以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例如,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同学或者朋友吗?在现代社会,有可能“万山丛中一点红”吗?人生中,何为红?从那里可以认识知道“完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