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顿悟口诀》读后感2800字
《叔本华的顿悟口诀》是叔本华的随笔之作,然而,正如叔本华自己说的那样,零零碎碎的思想可遇不可求,我们只能在它们出现的惊鸿一瞥的瞬间里,把他们记录下来,这本书正是叔本华飘散的灵感所集。
我看过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等等,通过这个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我自己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他的著作,没有领略过他的思想,认识到这个世界本子上的虚无,那么这个人,终其一生,都是活在无尽的缥缈之中,活在纸醉金迷之中,虽然在他看来他活得很好。
正如鲁迅先生在《野草》里面说的一样,“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
第一,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但是人总要活下去,为此,他们悄悄的隐藏了人生本质上就是痛苦的本质,试图用谎言欺骗自己,让自己获得活下去的理由。这无可非议,人终生都是活在自己给自己编造的谎言和梦之中,直到死了,有些人还是没有醒悟过来。
第二,叔本华教我们,教我们看穿社会的丑陋的一面,洞穿人性丑恶的一面,人人都是一个自私的个体,不同的可能就是每个人争的东西不一样,有的人争名,有的人争利,有的人争女人,钱财…
纵使人类活得再长时间,进化得再完美,但是都无法洗濯干净自己身上由原始人遗留下来的兽性,自私,丑恶的基因。
叔本华在书中这样说,“生活就是一场化妆舞会r。认识到生活就是一场化装舞会——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弄清楚其他事情,甚至会茫然失措。r在这场化装舞会上,苹果是用蜡制成的,鲜花、金鱼都是由丝绸和纸板做成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值钱的玩意儿,所有的笑谈都不能当真。我们还应提醒他们:当看到两个人非常认真地讨论某样事情时,其中一个人一定是在出售假货,而另外一个则是在支付伪币。”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最恶心就是这么的一类人,满口的仁义道德,私底下却是干着伤天害理的事,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伪君子,社会败类。
对于我自己,我是禽兽,我是禽兽又如何,至少我还告诉你,我是禽兽,你要小心,要提防我露出禽兽面目。但是,那些伪君子们呢,明明自己是禽兽,却戴了一副面具,把自己深深的藏起来。
所以,我自己觉得,人类人性本恶,但是人毕竟是高级的动物,比动物多了的一样东西就是会思想,所以纵使人性本恶,但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沉,一定还留有善良的基因种子。
计划经济为什么会破产,会搞不下去?还不都是太高估了人性的善良,高估了人性的真善美。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实行下来,还不都是承认人性自私的一面,允许人们通过经商,达到自己自私的一面。就好比喻是一个人手里有一支笔,而另一个人手里有一本书,有笔的人想要书,有书的人想要笔,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两人的目的都达到了。放心吧,不会有傻瓜自愿把笔送给那个有书的人的,那个肯把笔给有书的人,一定是因为那个有书的人愿意把书给他。
什么鬼无私奉献,什么仁义道德,都是一些缥缈的东西。只有我们的家人才是真真正正爱我们的人,不图我们目的的人。
所以,大胆的承认自己心中的恶,不见得是多么见不得光的事。
正如叔本华在书中说的一样,“不要忘记自身所具有的普遍人性r。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定义成这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由此可以推论出人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素质,大家却很少想到自己根本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有着普遍人性。”
况且,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真的有人知道吗?
看黄片,看成人电影就是恶?
在我看来,只要一个人,他所做的行为没有侵犯到他人的权益,没有伤天害理,那么我觉得他的行为就是正当的。
就好比喻是,我看成人电影,关你什么事?我又没有性侵你。
正如我在评论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时候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活在这世上,何谓对,何谓错,真的有人知道吗?
对此,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周国平先生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说过的一句话,“道德并非从外面加于人生的戒条,而是人生智慧的结晶。”
世俗的诸多约定规矩,法律法规,不也是前辈遗留下来的吗?既然同样是人,你又为何如此有自信你们是对的呢?
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自由,去定义自己心中的“顾忌”和“合理”,可惜,很多人贪于懒惰,没心去追寻,所以只能没心没肺的接受前人的一套。
而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真的有必要活得高尚吗?然而,一个更残忍的事实却是,纵使我们接受了一套说教,如宗教,如教育的洗涤,那么世界就会变好吗?我们真的就不会心生丑恶吗?
我看未必,你看,多少所谓的仁义君子在暗里做着偷鸡摸狗的事?
那么,我们该信奉什么?是高尚的上帝,佛陀,还是书里说的恶善合一的阿布拉克萨斯。
如果我们多么的努力,都不能完全的按耐住人类原始的禽兽本性,那为何不把它们放出来,揭露在阳光下,让我们看清它,而不是让它们如同幽魂一样在我们不知觉的心底里面潜伏?”
第三,叔本华教我们如何在尘世里活得心安。
外在的世界远离我们自身,往往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而面对突发事件,能令我们静下来思索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只有我们的心才能真正的给予我们幸福,靠其他事物撑起来的,都是不靠谱的东西。
好比如我们的名利,权利,钱财,乃至我们的爱人,现代世界里面我们觉得离不开的手机,都是我们身外的东西,但是我们与之相处甚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它们当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殊不知,它们本来就是不属于我们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能给予我们心安的,永远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一颗心,不管外物如何变化,我心自安。
往往一个人的内心越是充盈,那么他对外界的所谓的名利,权利,钱财就需求就越少,好比喻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家庭,根本就不需要或者很少会对外界产生不必要的需求。而往往这些不必要的需求,我们可遇不可求,结果就导致了我们的痛苦。但是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切,权利,钱财,女人等等,他又会陷入无尽的空虚与无聊之中。
所以,只有适当的控制我们对外界的欲望,我们才能真正幸福。
如叔本华在书里面说的一样,“节俭的原则r:吝啬节俭所依据的正确原则就是:一切的快感逸乐所产生出的作用都只是否定的;所以,这种快感积聚的幸福只是一组幻灭的景象而已;而苦痛凄凉却是肯定和真实存在的。所以,悭吝之人抛弃了快感享受,就是为了更能安然地避免苦痛。”
又如:“积蓄金钱,抵御灾祸r。如果一个人有一笔颇能自足的财富,他便应该将此作为抵御他可能遭遇的灾祸与不幸的保障;而不应当把它当成在世间寻欢作乐的许可证,或以为钱就应当如此用。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常认为致富的才能是他们的本钱,所赚取的金钱只相当于利润,因而他们尽数花去所赚的钱,却不懂得把一部分存起来当成固定资本。这类人大多数会再度陷入穷困境地:或收入减少,或完全没有进项,这一切缘于他们才能的枯竭,或是时境变迁,使他们的才能没了用武之地。”
这些观点,纯属个人,不见得对,仅供参考,各人见仁见智,同意者甚好,不好者也坦然笑之,不可过于批判,如能给我等忤逆疯子留的一席言论之地,此才可谓之文明民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