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900字
- 精当的文字叙述和一以贯之的高品质议论不自觉的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从先古的炎黄传说起始,自宋元明清结束,浩浩荡荡几千年,把中国文脉内涵精神的高峰和低谷,庙堂和江湖,传承和断连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唯一。
真正高水平的理论叙述往往是朴实而干净的,文中如是说。就想老子与孔子的排序之争,《史记》创作过程的来龙去脉,曹孟德一代枭雄的文学才思,李白杜甫诗篇背后的时代烙印,《红楼梦》何以谓四大名著之首,以及科举选人与封建社会严丝合缝的联系匹配。
- 真正的杰作只有一部:《红楼梦》。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但是,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脸谱化倾向。《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白话文生动漂亮,叙事能力强,可惜众好汉上得梁山后便无法推进,成了一部无论在文学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有头无尾的作品,甚为可惜。《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精神格局的寓言小说,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可惜重复过多、套路过多,影响了精神力度。如果要把这三部小说排序,那么第一当是《西游记》,第二当是《水浒传》,第三当是《三国演义》。
- 讲述文脉的同时,巧妙的指出其现实意义,我认为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有所鉴 有所行。
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哄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结束语:“当你看见转山转水转出了自我,冰川般 的心灵是何止的辽阔” 李健《水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