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独自用餐:克林顿还是穷小子时如何建立顶级社交圈》读后感1700字
先说整体感受,这本书前半部分对我的吸引力较大,因为前面讲到了社交对人的重要意义,非常现实得揭示了“穷人不仅穷在没钱,还穷在没办法接触到那些可以帮他实现愿望的人”这一容易被忽视的事实。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社交比较保守,认为“闲聊”是在浪费时间,每天在办公室不苟言笑,坚信认真投入工作才是正道,认为靠人脉是能力不足的表现。事实上这想法太天真有木有!
前段时间,老公说我开始很喜欢和人打交道啊,喜欢找不同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行业和圈子。我就把看完这本书的心得体会跟他说了,一开始我以为与人打交道的重要性只在一些人文学科类别工作上有很大作用,他说他们这个行业也是一样,他是学理科,搞科研的。好吧,所以说,不管你是从事什么行业,以后想在哪一行发展,如果你跟我一样,那我建议你现在及放下手中的工作,好好翻阅这本书,至少看完前三分之一。
后半部分主要是结合案例说一些如何提高自己社交能力,提高社交受益的一些实操案例。基本上看过就忘了,印象没有很深刻,我觉得主要原因不是案例不好,而是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哈哈。
我所收获的本书最重要最核心的几个要点:
- 1、社交套利,正视人脉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是本书最核心的思想)
“套利”是金融市场里面的一个概念,(在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拥有两个价格的情况下,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较高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无风险收益。用这个词形容社交带来的收益还是比较新鲜的,因为社交给我们带来的收益也是无风险的(需要投资的无非是你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多人还不知道可以通过社交获益,或者知道了但不会做。
那为什么社交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收益呢?因为“在工业时代,竞争力是靠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获得的,如今,则是靠不断提高关系质量得到的”。商业就是各取所需,人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家能各取所需,如果你没价值,对别人来说也就不算人脉,只能是个认识的人。
“人们只喜欢与他们了解和喜欢的人做生意,任何行业都是如此”而且并非只是小地方小公司才会如此重视关系,大生意也是如此。
“当你告诉别人你想做什么的时候,你说接触的人那里都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相信现在很多人经常看到或者亲身经验过“求助万能的朋友圈……”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不应老是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做”,而是“下一步应该跟谁见面”。以前我拿到一个事情,就会闷着头做,也许得出的结果还不如别人稍微指点一下,所以下次我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尽可能去找身边的人聊聊,通过他们了解一些情况再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这点在后面作者在“寻师求徒,双向互动”里提过,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或者生活中有一位导师,偷着乐吧)
- 2、社交能力并非天生,完全可以习得
“在建立人际网的过程中,是有一定流程和体系的,这也不是为那些生来就擅长社交的人准备的。与人社交无外乎提前计划,然后再执行计划而已”。当作者接受《财富》记者采访前,读了他5年内写的所有文章。所以与人交往无非是好好准备,积累经验并没有太多天分之说。
- 3、从现在开始,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员工靠忠诚和辈分体现价值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我们大多数人谈不上对所供职的单位有多忠诚,未来我们很多人都是即插即用的“优盘型”人才,我们提供的是脑力,是价值,不仅仅是一个待在办公室的肉身,所以只要我们能够给对方带来价值,那里就是我们工作的场所。我们更多的是用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推广,而不是上个东家的名号,打造自己的品牌尤其重要。像罗振宇,吴晓波、小马宋等都是这类型的代表。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从推销产品到推销自己。
- 4、社交tips
比如,世界上有三种东西可以让人们的友情变得深厚,健康、财富和孩子。无论是美国总统还是普通上班族,都会关心这三件事。
比如,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处理一对多的社交关系,什么时候需要一对一培养社交关系。
比如,认识一个新的人后,至少要用过三种联系方式让他记得你。
等等,不一一例举。
- 总结一下:必须看,但是不用细看。或者看上面的书评就可以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