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味道》读后感1600字
艺术之间总是相通的。而我也总觉得厨艺也该是一中一种艺术。远者有张大千说,“好的艺术家应该也是美食家”,近者,前几天看到看到朋友圈里一篇文章的标题深以为然:“一个好的陶艺家必然是个好厨子”。————碧山工销社的马欣炜云。
可是,我们对于美食家,对于厨子的定义又是怎样的呢?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的话,美食家似乎就是那种外景主持人,探访某个“俗人”不常去的地方,端上来什么都说好吃;至于厨子,大概也就是系白裙戴高帽大火爆炒颠勺的时候脸上的横肉一抖一抖的师傅。顶多在午餐和晚餐之间的空闲时间里拿萝卜雕出个百鸟朝凤来。而我觉得我们应该接受并且理解chef de cuisine或者head chef的概念。土豆切丝洋葱切丁可能对他们来说很困难,而他们所具备的却是意识。包括却不局限于审美意识。
而且,这不仅仅是对别人的要求,对自己也需要有高的要求。第一辑《料理夜话》里说:“想吃精美食物的人,不依赖别人,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随心所欲地吃,像山里的鸟兽一样,就能达到本来的目的。饮食也有艺术性。”
说起来,料理毕竟是和制汉语。 “日本料理”是根深蒂固的搭配。除此之外,只有料理后事这么一说。后事当然不能草率地处理,同理,饮食也不能过于草率。我想,或许,可以因为精力不济,懒得折腾,或者实在财政紧张而连吃一个星期方便面,连下一周的清汤挂面,连吃一个月的外卖。但是,这只是策略而已。如果有一天需要你好好做一顿饭,你要能做的出来,做出来的,要称得上好。你要知道你的靶子在哪里,外力掣肘的时候你可以脱靶,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靶子,那样是思想和行为上的懒惰。
“其实这不仅是陶瓷器,绘画和书法与料理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用菜刀切鱼片,下刀的那一条线,能让料理活,也能让料理死。有风情的人切,就会切出有风情的刀线;而庸俗之人切的话,只能留下粗俗不堪的刀线。不是说菜刀锋利不锋利,也不是说料理人的技法高明不高明。这是一个“人”的问题。总之就是说,高雅的人切,就会切出雅致的刀线,也会切出雅致的形状。
书法等在这点上能明显看出来,而料理其实也一样。我经常为此痛苦不堪。因为自己如果不真正下功夫修炼,那不管作为料理人的技术如何娴熟高超,也不会做出真正的好料理。就是说,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是陶器还是料理,总之显现出来的其实都是作者自己的形象。不管好坏,自己都会出现在作品上。”
又
“这些其实不仅限于那些了不起的、高级的料理店,就是大街上的一个小杂煮店也能做到杂煮店的有趣、有意义的事情。不论做一个玄关,还是洒一瓢水,精神其实都应该是一样的。”
——《食器是料理的衣服》
有人批评说,中国人太过急功近利,有的人说,中国人缺少敬畏之心,有的人说,中国由于某些运动导致了如今人们的犬儒主义。还有的人说,中国人缺乏一种仪式感。你看人家霓虹金,吃饭之前要如何如何,万物万事皆有灵,厕所里面都住着神。我前几天问日本朋友,他说,他感觉,日本企业的思路是,觉得把品质做好了把牌子打好了,会一直盈利下去,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日本有这么多百年老店;而中国人,慢慢的品质控制就松散了。想的无非是赚钱赚钱赚钱大大的。我笑着说,就喜欢听你们日本人一本正经地吹牛逼。
可是怼完他,我并没有觉得心里特别的舒坦。确实,我们的民族特性里少了些什么。敬畏?真诚?专注?有一种复杂的东西是我形容不来的,我没有找到很贴切的词来表达。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给专注于美食的人看和模仿的。相反,因为环境不同条件所限,没有太多可循之处。这是给各行各业喜欢琢磨的人看的。因为它不是一本美食书。
有一天,经朋友介绍有一个人来访。客人抓住我马上就问:“先生,请您告诉我料理的根本意义在哪里?”
我脱口答道:“为吃而做。”
客人满脸迷惑不解,又问:“为吃而做吗?先生。那么人为什么要吃呢?”
“当然是为了活啊!”
“那又是为什么要活呢?”
“为了死啊!”
——《等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