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读后感1000字
《吕氏春秋》虽然冠以吕不韦之名,确是集百家之言的著作,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现正是吕不韦的高瞻远瞩,当时秦法苛刻已经越演越烈,除却商鞅的《商君书》,其余在没有经典文献,而秦朝上下更是鄙视山东儒家名士,以至到秦始皇时,儒家名士仍不愿进入秦国,暗地还是称呼秦国为蛮夷之地,民众尚未开化。
吕不韦洞察到秦法缺陷,所以从他掌权之时就开始养贤纳士,为秦国文明开化而努力,《吕氏春秋》的主导思想也是以黄老学说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只有这样才能削弱秦国以法治国中的残酷性。
《吕氏春秋》之所以被称为杂家,不仅是吕不韦个人很难定义,虽然是商人起家,却知书达礼,身上又有一种墨家侠义之风,不过我认为吕不韦骨子里还是个商人,书中“义”字频繁出现,在与商人之“利”间,吕不韦是以义行事,不管是齐国攻打即墨时,还是他的私下支援,还是在结交各地英雄时,因为义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看似散财,一旦掌权之后又净归囊中。
吕不韦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他可以包容不同流派之间的隔阂,取诸家之所长,弃其所短,而后以黄老兼容,遂自成杂家一派。
可以说《吕氏春秋》这部书最厉害的地方,明明都是摘抄前人语录和思想,没有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却正是因为这种包容,使它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可以独树一帜,这是吕不韦性格中的闪光点,也是悲剧性的伏笔。而本书道家思想,顺天时,齐万物等随处可见,也许只有道家学说的无为,虚无,才会有这等包容性。
本书原意是为秦国缓冲刑法苛刻,不过最终却是失败了,吕不韦也自缢而死,或许他也明白有些操之过急,但是他的性格,年纪,与嬴政想要急需统一中国仍是不相符的,秦始皇想要统一中国,所以需要法律来约束人民,军队如臂指使,《吕氏春秋》中的观点是好的,说的也是对的,正如那时的儒家,一切只是时机未到,以这样看来,秦国的灭亡早已经有了先机,只不过在历史进程中的人物都只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唯有如此《吕氏春秋》方能流传百世,唯有如此秦国即便灭亡,但仍然留下了文明和大一统潮流的意识。
春秋者,持平也。即便后人对于吕不韦评价多有褒贬,也许吕不韦把《吕氏春秋》悬在城门下时,是真想以千金易字,但是千金难测后人意,不过有《吕氏春秋》冠以吕氏称号,足以证明不枉在英雄辈出的历史中走过一遭,富可敌国的身家在时间中化为虚无,看来金银虽然坚硬,仍抵不过轻飘飘的纸张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