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包括翁卷在内的“永嘉四灵”,诗格狭小,才力也弱,然其作品的佳处即在有一种灵秀之气,给人以清新淡雅的美感,尤其是一些写景的小诗,不用浓彩重色,不用苦涩生造的语言,也不依靠典实和成语的点缀,纯用白描的手法、简单的意象,构成了醒豁清晰的画面,这首《野望》就是一例。

“一天秋色冷晴湾”,并非奇语,然诗意却颇可寻味。秋色是无处不在的,而以“一天”形容之,更可见其无边无际。然而秋色本是虚无的,着一“冷”字,即令无形的秋色变得实在: 晴日中的水湾已带上了寒意,那岂不是秋色溶入了水中?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的句子,秋日的寒光自然可以令人生寒;而“秋色冷晴湾”,则是靠着诗人的想象,将无形的秋色与实在的晴湾结合起来,将诉诸视觉的秋色与冷暖的感觉沟通起来,便造成了这句貌似平易却耐人咀嚼的诗句。

“无数峰峦远近间”一句也还是用了白描手法,写秋色中远近高低的山峦重叠,一直伸向天边。这两句诗的境界较阔大,但都是刻画静景,所以读来并未觉有刚健雄肆之感,还是不脱“四灵”清新秀朗的风格。它令人产生的艺术联想,不是“群山万壑赴荆门”式的气势,而是“山色有无中”的情趣。两句一写水,一写山,逗引起下文,于是三四两句就从山和水生发开去,写来妙趣横生。

三四两句的诗意是很简单的: 诗人登山是为了看水,而在水里却看见了青山的影子。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经验,却将南方秋色中青山绿水的美景尽收笔底了。“闲”字令人想见诗人闲云野鹤般的疏放风神,与景色的清空悠远正相契合;“野水”、“青山”给画面增添了萧散的野趣,与诗人的闲情逸兴融合无间。

作者很懂得诗贵有波折的道理。如这两句诗直接写水中见到青山之影,也就只是一般的写景状物。而此诗却先以上山看水作铺垫,顺理成章地想,下一句应是写水,水之悠远、清澈,水上之草,水边之树都可以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还是回到写山上来。“水底见青山”五字中将水之清、山之翠都包含了进去,而诗人有意将它放在全篇之末,又加上一“忽”字,便令这层意思特别醒豁突出,这本是诗人在此诗中想呈现给读者的主要意象,并巧妙地将它安排在最显眼、最突出的位置上,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种构思上的匠心,是值得借鉴的。

此诗题为“野望”,其实所写的景物很有限,只说了山和水,而且都是粗线条的勾勒,就像几笔淡墨挥洒的写意画,虽无细致的工笔重彩,但倒也能传出山水的精神,这可以说是“四灵”才短气弱的表现,但正是这种浅淡、单纯和明净的风格,成就了他们独特的诗艺。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295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手把手教你学文言文断句

    手把手教你学文言文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41
  • 昭君辞

    朝代:南北朝 作者:沈约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汉宫美女多如云,中有一人字昭君。天生倾国倾城色,玉质孤高卓不群。来至掖庭已有年,愁听宫漏独成眠。可怜绝色等闲弃,汉帝不分媸与妍。非是…

    古诗文 2020年3月11日
    592
  • 文言文唐太宗吞蝗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唐太宗吞蝗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58
  • “谢胐,字敬冲,陈郡阳夏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谢胐①,字敬冲,陈郡阳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卿,父庄,右光禄大夫,并有名前代。胐幼聪慧,庄器之,常置左右。年十岁,能属文。庄游土山赋诗,使胐命篇,胐揽笔便就。琅邪王景文谓庄曰:&l…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43
  • 《玉楼春》翻译及赏析

      《玉楼春》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37
  • 文言文《少年游》赏析

    文言文《少年游》赏析   少年游   点评:清宵游乐归来,馀兴未已。词人感到,生活中还是有值得回味的事儿的。在王国维词中,颇有这种峻爽豪宕之作。下半阕情境俱佳。1905年作于苏州。…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4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