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诗意可见。夏夜苦热,外出取凉,这是古代诗人经常描写的题材,诚斋集中,以“夏夜”为题者便有多首。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 它撇开了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当然,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 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因夜热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月明”,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著若此了。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 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庑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296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古诗文 2022年9月4日
    765
  • 骨肉之思文言文

    骨肉之思文言文   闲听民乐《妆台秋思》,顿感被一种忧伤、哀怨的情愫所包围,吾心忽然变得很沉重,很悲哀。查网知,此曲是一首著名的笛子曲,描写的是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奉命和亲,远嫁匈奴…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53
  • 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及赏析

      《画鹰·素练风霜起》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71
  • 高中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61
  • 笔耕不辍度晚年文言文

    笔耕不辍度晚年文言文   记得,零二年退休前,有那么几天,人生欠帐与梦想未圆的失落和遗憾,时时袭来,甩不掉挣不脱,令我寝食不香坐立不安,常问自己,人生道路就此完结?坐等哪天“拜拜”…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8
  • 《行路难其三》诗词名句

      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杂曲歌辞·行路难》   杂曲歌辞·行路难(其三)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6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