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寒声”是谁送来的呢?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姜夔《齐天乐》词咏蟋蟀句: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也是写的这种景象。清人陈廷焯认为这是“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串。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辞淡意远,颇耐人咀味。和他同时的诗人许棐,在《赠叶靖逸》诗中说:“声华馥似当风桂,气味清于著露兰”(见《梅屋诗稿》),正可以用来说明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298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程迪字惠老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   程迪,字惠老,开封人。父博古,部鄜延兵战死永乐。迪以门荫得官。宣和中,从杨惟中征方腊有功,加武功大夫、荣州团练使、泸南潼川府路走马承受公事。诸使合荐迪忠义谋略,可任将帅…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89
  • 《晋书·袁宏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袁宏字彦伯,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76
  • 写剑门关的诗词大全

    剑门关,或称剑门,在四川剑阁县北的剑门山,扼川陕公路,为古蜀道要隘。剑门山即大剑山,古称梁山。山脉东西横亘,其七十二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高插云霄。峭壁中断处,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79
  •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翻译赏析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62
  • 贾谊论的文言文及译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

    古诗文 2022年11月12日
    70
  •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rdqu…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