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兴二首》

汪 藻

晨起翛然曳杖行, 一帘疏雨作秋清。

老来岁月能多少, 看得栽花结子成?

燕子年年入户飞, 向人无是亦无非。

来春强健还相见, 送汝将雏又一归!

诗题《漫兴》,颇近今天的“随感”。前一首因天气突变而起兴,后一首则见燕飞而兴感。诗的语言明浅,意境却很深远。

先看第一首。春天,早晨,老诗人拖着根拐杖在散步,他的心情是舒适的。但不一会下起小雨,诗人回到室内,隔着疏帘,望着细雨,顿觉寒意侵人,时序似乎一下子进入了秋天。这时他突然感到: 节候从春到秋,往来倏忽;人生自孩提到老死,不也是这样迅速么?三四句应当并作一气读,意谓年岁日增,能有几度看得栽花结子?虽不无惆怅之意,然而冷眼观世,态度平静,与首句“翛然”相应,同时也引出下首的沉思。

第二首因燕飞入户而生遐想。燕子年去年来,不懂得人生有盛衰生死,也不管是否户换主人。它无是无非,似乎对谁都一样有情,又似乎对谁都一样无情。这头两句以燕子年年入户的“不变”与人生不断走向衰老死亡的“变”对比,以彼情之漠漠衬我生之匆匆,从事之永恒中透出我之有限。第三句又转而自慰,并向此年年入户之客殷勤致语: 只要我能勉强健康地活到来春,一定能与你再见,再一次送你带着你的孩子飞回北方。

汪藻是南北宋之交诗坛名家,活了七十六岁,曾官翰林学士,六十七岁贬永州,客死于此。他的《浮溪集》诸诗,多言渊明、乐天、维摩(王维),足证其志趣高远。《漫兴》当是暮年居永州时所作。从这两首绝句看,这位被誉为“南渡后词臣冠冕”的诗人,老来深感人生倏忽,有来日无多之叹。但他把这个人生大限——死——看得很超脱,明知岁月无多,仍自不忘情于栽花结子,母燕将雏,具有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神释》)的风致。

这两首绝句含有一种哲理。诗中提供的形象,表露的感情,给了人们这样一种启示: 人从孩提到老死,并非最后终结,归于虚无绝望,而是花落自有子存,燕子岁岁孵出幼雏,可证生命是“代代无穷已”,永远不会停息的;死亡中是孕育着新生的,一瞬中是包含了永恒的。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宇宙观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苏寄哲理于问答,是纯然议论;汪寓哲理于形象,因疏雨燕子而遐想人生,情缘境生,境与情会。诗的头一句说“翛然曳杖”,“曳杖”见其形象,“翛然”则见其心情——一种自在、超然的心情。从此诗的风韵看,也确实有超然象外、兴寄深远之致。可以看出,汪藻虽出入江西诗派,诗风却更近于苏轼。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304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文言文《元史·张思明》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元史·张思明》原文及翻译   《元史·张思明》原文及翻译 元史·张思明 原文:   张思明,字士瞻。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至元十九年,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又辟尚书…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45
  •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②耳目…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8
  • 苏轼《前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古诗文 2022年7月24日
    121
  • 江夏别宋之悌――李白诗词全集

      江夏别宋之悌   唐代: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译文】   楚水清澈…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41
  • 《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及译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及译文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32
  • 欧阳修文集――卷八十七・内制集卷六

      【恩州赐契丹皇太后贺乾元节大使茶药诏〈嘉?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卿夙将信聘,方止中涂。惟兹药录之良,加之茗品之美。特申颁赉,式示眷怀。   【恩州赐契丹皇太后贺乾元节副使茶…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5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