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东城晚望》

秦 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 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 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泗州城自宿迁县移治临淮(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宋代仍其旧。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泗州南至淮水一里,与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州城陷入洪泽湖。诗人当时站在泗州城楼上,俯视远眺,只见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蜿蜒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

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似乎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既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云:“舟人夜语觉潮生”,似为“舳舻”句所本。

三四两句着重写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同上)的要求。

秦观以词名世,他的诗风清新婉丽,和词风颇为接近,所以前人有“诗如词”、“诗似小词”的评语。就此诗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环”之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于“郴江幸自绕郴山”,相通之处颇为明显。但此诗情调尚属明朗,没有秦观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色和缠绵的愁绪。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308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阅读鉴赏

    刘晨阮肇游天台 曹  唐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注】①…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71
  • 清平乐(兴国军呈李司直)

    朝代:宋代 作者:戴复古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今朝欲去。忽有留人处。说与江头杨柳树。系我扁舟且住。十分酒兴诗肠。难禁冷落秋光。借取春风一笑,狂夫到老犹狂。

    古诗文 2020年6月1日
    548
  • 《观书有感》

    注释 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

    古诗文 2022年5月15日
    138
  • 《傅显迂缓》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3
  • 嫦娥奔月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嫦娥奔月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61
  • 《晋文公伐原》原文与译文

      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25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