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东城晚望》

秦 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 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 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泗州城自宿迁县移治临淮(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宋代仍其旧。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泗州南至淮水一里,与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州城陷入洪泽湖。诗人当时站在泗州城楼上,俯视远眺,只见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蜿蜒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

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似乎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既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云:“舟人夜语觉潮生”,似为“舳舻”句所本。

三四两句着重写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同上)的要求。

秦观以词名世,他的诗风清新婉丽,和词风颇为接近,所以前人有“诗如词”、“诗似小词”的评语。就此诗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环”之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于“郴江幸自绕郴山”,相通之处颇为明显。但此诗情调尚属明朗,没有秦观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色和缠绵的愁绪。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308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中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介绍

    中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介绍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4
  • 文言文《静者居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静者居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46
  • 廖燕《青溪别业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青溪别业记 (清)廖燕  ①青溪别业者,为金陵鹤闲朱先生读书处也。予未至其地,其胜概则不可得而知者焉。今得而记之者,□因其嗣君林修未予道其详也。  ②林修于兹岁…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4
  •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1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42
  • 《新唐书·虞世南传》文言文阅读

    《新唐书·虞世南传》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8
  • 高中文言文离骚知识归纳

    高中文言文离骚知识归纳   导语: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中文言文离骚知识归纳 ,欢迎阅读。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3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