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诗人不只经营起禾稼果木,还在这里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的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311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初中文言文的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66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意思及鉴赏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诗意: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这两句是说,唐玄宗由蜀返回长安,途经马嵬坡葬杨妃处,曾…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142
  •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朝代:清代 作者:陈维崧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古诗文 2020年3月25日
    647
  • 中学文言文教学误区及校正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其校正   文/赵旭刚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现状令人…

    古诗文 2022年11月12日
    139
  •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进士甲科,调兖州推官。韩琦上其文,召试秘阁校理、知太常礼院。英宗之丧,论宗室不当嫁娶,与时相忤,通判峡州,知池州,复还太常礼院,历开封府判官。 熙宁、元丰间,…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69
  • 罗洪先游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昔郦氏注《水经》 ,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10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