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     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 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 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 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 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 斗粟数钱无兵戎!

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风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本诗在王安石的早期诗作中是颇有代表性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这就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而诗人因采取转折累叠、渐层深入、对比寄慨等表现手法而造成的文势跌宕之美,又可说是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二边”指邻近辽国与西夏的边界地区。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那么边民究竟还有哪些“苦辛”呢?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风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道。男耕女织,勿使相失,按照孟子的说法,可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哪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呢?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事”即防御之意(钱钟书《宋诗选注》)。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长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成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如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懦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岘傭说诗》),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盖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长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好老小相携而行。好在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 南方丰收,就食有望。哪知当他们吃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希望终于破灭。至此,二边人民的生计完全断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必将困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则更将“长”伴“苦辛”,永无尽期。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映衬中造成开拓之势,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长苦辛”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近边”、“大旱”,即使是内地与丰年照样不能幸免。这就启发读者去思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扩展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上述三层,紧扣开头“长苦辛”三字而来,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严重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前者是明写,后者是暗寓,但正由于在叙事中寓有主观的情韵,所以虽然用的是赋法,而感人的力量同样极为强烈。至第三层叙毕,边民的深愁极苦已无以复加,作者的心情也惆怅难述,于是便转换角度,专事气氛的渲染:“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相,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这两句都承上文理路而来,但前者虚,后者实,通过虚实相生,使诗中所写的内容更为惊心动魄,作者的感情脉络也趋于明朗。

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深意:“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宗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观之治”的美好,这与其说是对流民的安慰,倒不如说是对时政的批判。

王安石是宋朝的大政治家。这首诗表明他有敢于抨击时政的胆识,这正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诗人最为可贵的品格。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315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新唐书·李德裕传》“李德裕,字文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德裕,字文饶。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荫补校书郎。河东张弘靖辟为掌书记。府罢,召拜监察御史。时亳州浮屠诡言水可愈疾,号曰“圣水”,…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27
  • 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1
  • 幼儿园感恩节诗歌

    幼儿园感恩节诗歌(通用5首)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

    古诗文 2022年11月4日
    36
  • 《墨子·鲁问》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36
  •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梳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梳理   每一年的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试总会有一道题是关于文言通假字的`。这一道题所占分数为2~4分不等。像这种“死知识”希望同学们都可以拿到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会…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3
  • 苏台览古――李白诗词全集

      苏台览古   唐代: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译文】   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