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人生(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3500字
我首先要发一通牢骚:现在的编者自作聪明,把胡适先生自己已经分好类,并自序的胡适文选,重新胡乱分类编辑,出版我现在读的《自由人生(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乱弹琴!胡适先生出文选目的很明确,“现在三集的书价已在7元以上,贫寒的学生已无力全买了;字数近百十万,也不是中学生能全读的了。所以我现在从这三集里选出了22篇论文,印做一册,预备给国内的少年朋友做一种课外读物”。
胡适先生分类也非常明确:分为五篇:一是泛论思想的方法,二是论人生观,三是论中西文化,四是对中国文学的见解,五是对整理国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胡适先生的逻辑之严密,选材之精当,不但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以及拳拳报国之心清晰可见。
今之论者,硬是要重新编辑成四篇,一是人生随想,二是文化之声,三是教育论话,四是生命记忆。不但搞的支离破碎,而且从立意来说比原来分类低多了;从字数来说,是多了,却不利于青少年朋友阅读。胡适先生九泉之下,如果知道今天有人把他的文选编辑成这样,不知作何感想?我真是十分反感做这样的改变!
但我还是就着今天这个版本读下去读完了。因为我先前不知道胡适有这样壮举善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还是要感谢出版《自由人生(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毕竟它让我知道了。
读胡适,不可不知道胡适。过去,我对胡适知之甚少,当然现在也不多。建国后,似乎还组织批判过胡适,所以胡适的影响并不大。所以过去对胡适没有好印象!为什么?因为我知道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被我党创始人李大钊先生驳斥过。当时不明就里,就认为胡适不好!这其实是幼稚的表现!不过不可怕,谁不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呢!如果你有幸,读过胡适先生的这本文集,我敢说,你就不致于如此不成熟。
先说胡适其人。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1919年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以上见百度)。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这是百度上的评价,已经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其实,他还是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这么多头衔集于一身,你能说这是一位凡人吗?这是他做出的事功,得来的头衔。而支撑他取得如此成就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从《自由人生(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总结分析,胡适的思想和精神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科学的精神。胡适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和功用。”科学精神的第一品质,就是不盲从,要怀疑。只要没有充分的证据,就值得怀疑,就需要怀疑。胡适把科学精神用“拿证据来”概括;把科学方法用“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概括。并提出了八字真言:怀疑、事实、证据、真理。串起来,就是说要敢于怀疑,事实求是的去求证,寻求可以支撑观点的证据,最终求得真理。如果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学会大胆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那该是多么受益终身啊!
要知道,胡适是在100年前就提倡科学精神的。我在读《自由人生》时,不禁感慨:100年前,科学在广大中国还是新鲜稀罕事,可胡适已经有非常广博的科学知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批判的科学态度!他所主张的,100年后仍是那么正确,仍是真理,因为他言行中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他不但自己相信科学,践行科学,他还想法设法把这种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同胞。他精选部分文章、演讲出版,奉献给广大青少年朋友就是明证。作为中国人,应该有胡适这样的大家而自豪,应该为有胡适这样的情怀而尊敬缅怀他!
二、自由的精神。我理解胡适的自由精神,不但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也强调社会自由的重要。个人自由体现为尊重每个人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人平等的法律地位,体现为独立的人格。因为强调自由,胡适对中国古代要求妇女裹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说,没有见过一个文明的或野蛮的民族把他们的女人的脚裹小到三四寸,裹到骨节断折残废,而1000年公认为美的!当然,他对中国古代的太监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社会自由体现社会的包容性,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体会个人自由的思想,必须读胡适1914年写的《易卜生主义》。我知道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但过去没有细看,也不知所云。看了胡适先生的文章,豁然开朗。他总结易卜生的《娜拉》(又名玩偶之家),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他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他总结易卜生的《国民公敌》,斯铎曼一生为了揭穿本地社会的黑幕,被全社会的人喊着“国民公敌”,但他不肯回避国民公敌的恶名,还要说老实话。
胡适在《介绍我的思想》里强调,个人自由的人生观,一面教我们要学娜拉,努力铸造成个人;一面教我们学斯铎曼一生,敢说老实话,敢向恶势力作战。少年的朋友们,不要笑这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陈腐思想!我们去维多利亚时代还老远哩。欧洲有了十八九世纪的自由精神(原文是个人主义,怕误解,遂改为自由精神),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今天读来,仍然有教育意义,有现实指导意义!仍然掷地有声!
三、进取的精神。进取的精神体现在修身方面,体现在自省方面,体现在改良社会的理想方面。胡适在《不朽—我的宗教》里,提出个人——小我——是要死灭的;社会——大我——是不死的。“说一句话而不敢忘这句话的社会影响,走一步路而不敢忘这步路的社会影响”。他进一步提出这种“社会的不朽”作为他的宗教: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和无穷未来,都须负重大责任。我须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那大我的无穷过去和无穷未来。
对于社会这个大我,他指出:我们民族信心必须站在反省的唯一基础上。反省就是要闭门思过,要诚心诚意的想,我们祖宗的罪孽深重,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要认清了罪孽所在,然后我们可以用全副精力去消灾减罪。1934年胡适在《信心与反省》里就批判当时的社会:一个国家病理不如人,打败了,不是最大的耻辱。一个国家在今日还容许整个省份遍种鸦片烟,一个政府在今日还要依靠鸦片烟的税收,这是最大的耻辱。一个现代的民族在今日还容许他们的最高官吏公然提倡什么“时轮金刚法会”,这是最大的耻辱。一个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没有一个40年的大学,这是最大的耻辱……
1919年五四运动后,社会各界精英分子都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倾向于谈主义。胡适预料到这个趋势的危险,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引起争论。这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前途的争论,所以我们欣慰的看到,大家没有讽刺、挖苦、打击,而是心平气和的正面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胡适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改良社会。李大钊认为依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主张“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这两个主张当时没有分出胜负,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胡适《三论问题和主义》,然后胡适还写了《四论问题和主义》,但由于《每周评论》被北洋政府查禁,没有出版。其实这种争论分不出胜负的,因为胡适和李大钊代表的两种观点,是改造社会的两种方式,无法评判谁优谁劣!针对当时的情况,应当是李大钊更切合实际;但胡适一样体现着进取的光辉!待到国家进入建设时期,胡适的观点更加显得切合实际和正确。今天如果调查,肯定的有大多数人赞同胡适的观点。总之胡适不论是从个人修身,还是社会的反思,社会改造方面,都体现出积极的进取精神。
今天,我们读胡适,虽然是100年前的作品,仍然体现着科学、自由、进取的思想光芒,闪烁着真理的光辉!读胡适的作品,追求自由的人生,我们会受益匪浅!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