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想象颠覆世界》读后感1000字
是爱因斯坦的传记,当然少不了科普一些物理和数学知识。
读这样的科普要有所得需要专注,最好一气呵成,但这个七月没有大块时间,碎片化的阅读多给了微信公号和《红楼梦》。所以微信读书记着这本书我是从6月份就开始了,700多页生生用去一个多月,蜗牛也会吃惊了
好的说回这本书。
“贫”,是这本书突出的特点,不过不让人讨厌。最初这个表达特点让我对作者的严谨性有怀疑,但习惯了后感觉这只是作者的表达惯性,并没有损坏逻辑的严谨。
之所以说“表达惯性”,是因为读这本书期间无意看到作者几年前在天涯上的几篇科普帖子—— 文盲正侃时间史——风格一致。他在天涯上的名字叫刘萝卜锅
今年读过的类似的科普读物有《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作者:汪洁)、《爱因斯坦的宇宙》(作者:加来道雄),如果只看书名,还可以算上《爱因斯坦的圣经》(作者:塞缪尔),相较之下,外国人写得更严谨,而咱们的同胞写的更通俗,一对一,各有优劣,平了!
若孩子们看,推荐上面两位同胞的书,主要还是因为通俗。通俗,不只是语言表达的结果,通俗还可理解为是对思维方式的认同,毕竟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而且巧了,这俩人还都不是搞物理专业或搞科普的,一句话,跟我们的思维水平离得不远,呵呵,所以,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只要他认为写明白了想写的,我们就能看明白他所写的内容,无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的什么知识,一概没有理解上的负担。
另外 ,书中穿插了不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慨,而且感慨得颇有趣味和深度。
比如,当爱因斯坦苦苦思索引力问题、还没有得出等效原理时,对那段思而不得最烧脑状态,作者是这样写的:“”入眼即入心,待近如何近?只恐惊飞杳渺时,举目空遗恨。忽来亦忽去,将寻为底寻?尤惜巧点灵犀处,开怀更动人。”
看出来了?一首《仆算子》! 这是看外国人写的科普所没有的,算是同胞给的意外福利了。
附:
“等效原理”:加速度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爱因斯坦说,一个封闭箱中的观察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确定他究竟是静止于一个引力场中,还是处在没有引力场的加速运动中。
这一思想是伟大的、划时代的,它把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引力与加速度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只要解决了加速度的问题,就解决了引力问题!
爱因斯坦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原理的重大意义,他穷追不舍,使“等效原理”的思想不断发展。最终使等效原理成为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整个广义相对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