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超凡的人生,要不断归零》读后感1700字
最开始看到作者是李开复等,我才去看了一本书,看到最后才发现李开复仅仅是写了其中一篇给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感觉自己被骗了。。。
开始首篇讲的是乔布斯,看着发现好像就是他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原来看过《乔布斯传》,嗯,重新看一遍也好,再接下来王健林的万达,那个“先顶个小目标,比如赚它一个亿”的男人,然后是各路民营企业家也好,成功人士也好,雷军与小米的故事,马云与淘宝的故事,李彦宏和百度的故事等等,,,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碗浓浓的鸡汤,我先干了。。其实也可以说是一本小小的科普吧,比如万达篇,万达如何从地产到商业地产,到自消院线,一般我们看到万达电影,旁边都有五星级的万达酒店配套的超市以及店面,小吃等等到旅游文化城,一步一步,说到商业的基本规律——调整。还有一个李嘉诚篇全篇读下来感觉自己清醒了不少,有醒脑的作用!
看完整本书,自己的感觉就是成功的人,没有谁偷懒。无论是喜欢做的事情还是不喜欢做的事情,首先你得先去做,而且还要做好。三分钟的热度的借口推给“我不喜欢做这件事”突然有种语言的无力感。。
以下是小小的三点印象深刻的,仅个人观点。
①关于思维 :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在武汉做了一个电影的科技公园以后,有六个电影,运用了科技的产品,我想做个介绍,做3D的介绍。如果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想,那就是一出来武汉什么什么电影,一个公园,建在什么地方,有哪几个,而美国软件公司给我做的3D动漫,拿过来一看,我就感觉到差距,我也请国内的两个软件公司做,差距立显。
制作水平不要说,首先它一上来,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母亲在做饭,当然表现的是中国人,父亲领着女儿在翻一本书,打开一看,看到里面的4D、5D的这种东西,还有飞行的,或者说3D动感平台结构的原子之类的,他们就说这个东西很好之类的。这一说,母亲也从厨房里出来,说你们讨论什么呢,这么热烈,他就说这有一个什么东西,武汉叫一个什么东西。一篇篇翻,三个人看,看完了,最后一合起来,女儿就讲这么好的公园建在哪呢,建在武汉;什么时候开业,然后一看2014年。就很简单的创意,讲故事,很人性化地把这个东西说出来了,这个差距就立显了。所以我觉得中美文化的差距最主要是在于创意方面的差距,不在于技术层面。
这个举栗子真是一针见血。刻意刻意!国人的刻意的说教式。
创意创意创意!灵活的引入ヽ(゜▽゜ )-~
思维的转变。其实这种跟我们平时说话的艺术也是相通的。你要传达一个思想,选用各种方式去表达,更能让别人接受,并且还要达到你传递思想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小孩子就是个例子,选择相应的方式去交流沟通,好吧扯远了。。
②关于理想 :
当我们大家在一起讲理想的时候,犹如在爬山之前的山底下散步,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上山顶。”大家仔细看,走一会儿,就剩下一半人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就剩一半人了,你再走,到了最后,就剩五六个人了,所有人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然后在半腰上的人都在说风凉话,说:“上去干吗,上去你也得下来。”在底下的人说:“有这工夫,不如去看个电影、谈个恋爱,旅个游。”所有人都在给自己找理由,最后就剩下一个人,上了山顶,而这个人告诉大家,我看见了很多风光,看见了很多风景。但仍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说照片上也有,跟你说的不一样,要不就说,我没上去,我不信这事儿。
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但是首先你得一步一步爬上去,爬到高处。
③关于身边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肯定有你的老师。不是说三个人当中个个都是闪闪发光的人,你才能发现他,他才能成为你心目中的老师。而是说,一个人身上总有一些优点,没有三个优点,那么可能有两个,没有两个那至少也有一个吧。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用来改善自己这方面的不足。阅人无数,真的不是说阅那些多么高级,名角什么的,因为他们只能算是一个理想型,真正影响你的,是你身边的那“三人行”。所以要善于发现以及肯定身边人的优点,以及从中受到影响,改善当前自己的不足。
就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