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1940年初刊还原版)》读后感800字
与其给《呼兰河传》扣上萧红自传的大帽子,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童年回忆录”。
本书近12年的回忆光景,展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的世情风貌、人生百态。
在这里,父亲将“我”踢翻在地,母亲骂我,祖母用针刺我,唯有祖父,照亮了“我”的童年。
在这里,住着一群面善心狠的好事者。周三奶奶、杨老太太、胡家妯娌……
在这里,住着一群生而不幸的小孩子。因说实话遭胖揍的小孩子(瘟猪肉事件)、被母亲带着去看热闹的小孩子(投井/上吊自杀事件)、杨歪嘴子早夭的二小子……
在这里,住着一群被围观的“下等人”。嫉恨“穿绸缎的”又涎皮赖脸的有二伯、满嘴跑火车的老厨子、因“天降妻儿”事件而被关注的杨歪嘴子……
在这里,住着一群惨遭迫害的小女子。被婆家活活戕害的小团圆媳妇儿、被奚落唾弃最终归西的王大姐(与杨歪嘴子过日子的)、《小城三月》里父母指婚又爱而不得的翠姨……
在这里,人们迷信着,无目的地忙着生,忙着死。他们信天命、跳大神、放河灯、拜鬼神;他们会围观、放流言、搞冷漠、懂迫害。他们对自己狠,对婆娘媳妇儿、不相干的人更狠。或许,他们也会慈悲,但那一滴滴眼泪,确是在为自己的罪孽赎罪…
小说表达了对善良女性被迫害的无限同情,对男性强权发出了强有力的责问,凸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对陈旧过时、粗劣而约定俗成的礼俗发出了指控,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毕竟是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就算我不想上纲上线,大抵也要上纲上线了)……
说句题外话:记得我大一的现当代文学老师(女性)特别推崇萧红,并对萧红有专门的研究。那会儿我只知道我老师是女权主义宣扬者,但是对于为何推崇萧红一直是个谜(说来可笑,虽然文学系,但是对于萧红除了知道她写的书名,也就看过小城三月)。而今,算是有了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