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终焉》读后感800字
其实凑佳苗写的不仅仅是现实与梦想的冲突,还有自然与自我、灵与肉之间的一个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
梦想是寄托感情的,现实就多了烦闷与欲望。其实梦想未必就得实现,怀揣梦想更多了憧憬。朱光潜先生说:“把游离不定的感情引到一个安顿的地方,我们就能超现实生活。”
凑佳苗娓娓道来的平常故事,不仅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也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跳出自我去思考、领悟。最终树立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本书都是《天空的彼方》贯穿着,一个留给读者填补结局的故事,无非是“去”“留”的选择。无论选哪个都行,就是不要犹豫不决,因为悲剧就是在徘徊中诞下的!
凑佳苗在《超越时间》里写一位叫木水的父亲,不能理解女儿美湖所追求的梦想,认为个人的梦想不能建立在亲人的痛苦上。逼走女儿后,他独自旅行。在与旅友的交谈与启示中最终释怀,给女儿留言:
1、为什么想走xx这条路呢?
2、你具体想学什么,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呢?
3、你觉得要付出何种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梦想呢?
4、你给自己设定期限了吗?
5、为了实现梦想,有一些东西要靠你去守护,同时你也将失去一些东西,你都想好了吗?
如果美湖能悉数答出,她就赢了。我就微笑着送她去美国。
看了这个故事,想到傅雷先生编写的《世界美术名作20讲》中关于格勒兹的两幅作品《父亲的诅咒》和《受罚的儿子》,儿子要去追求梦想,父亲不同意并诅咒威慑,一意孤行的儿子致残回家后,父亲已被他气到生命垂微,家人也为此而冷淡他。他受到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惩罚。仿佛格勒慈在告诉大家:“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弃你们的父母!”
看来还是木水的做法可取,“诅咒”与“受罚”让人避之不及啊!
更有趣的是作者的故事链衔接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圈,看似零散的篇章,实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就像老师出题给学生,先让学生们解答,最后给出答案。安排之巧妙,不能不说凑佳苗是一位用心、逻辑思维缜密的作家。
怎么感觉写的零乱不堪呀,难道受了意识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