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传:一部浩荡的品牌发展史诗》读后感1100字
可口可乐编年体传记,卖故事和情怀,比产品本身更重要。即使是长牛型的消费品标杆公司,发展道路上也是麻烦缠身,从咖啡因对人体有害无害的争议、FDA及公众要求这种黑色药水配方明细的知情权、Koke等山寨竞品、禁酒令解除导致大家对可乐前景的担忧(有酒了没男人会再喝可乐)、瓶装商(重资本环节,从可口可乐母公司购买原浆,控制本土化生产和配送,10-20%毛利+零售终端40%毛利)对原浆知识产权和二次开发权的常年诉讼、黑人工人的低工资和职业天花板问题、青年肥胖问题因而多次被多个州在校园禁售、比利时灌装问题导致的臆想性群体不适、印度地下水农药含量超标四倍导致的诉讼、议员提议征收汽水消费税以弥补政府医疗缺口、以及百事可乐常年的新品类、份额和用户心智争夺战,都没有妨碍可口可乐常年的稳健增长。最黄金的发展阶段是81-96年,执掌的郭思达之于可口可乐,相当于韦尔奇之于GE,创造了十六年30多倍的回报,当然也受益这段时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成员参与的全球化的深入和加速,郭思达剥离了边际回报较低的哥伦比亚,深度聚焦可乐的全球化。之后的两任CEO就没那么走运了,连续处理了97 金融危机,美元强势导致的80%占比的海外收入盈利缩水,2000年经济危机,第一个还被巴菲特突然换掉,第二个被换掉的时候居然都没有合适的备选人,从外部的公司找了一堆高管面试甚至考虑了刚退休的韦尔奇,被媒体嘲笑以巴菲特为代表的老人董事会用政治斗争扰乱了可口可乐的正常经营。两个有意思的事件是可口可乐对瓶装商(生产+配送和部分经销职能)从来没有完全控制过,一次是沃尔玛业态的兴起,瓶装商只需要批量配送到沃尔玛,沃尔玛自行决定展示陈列,原业态配送环节的40%毛利被挤压,引起瓶装商抗议;一次是瓶装商对下游零售渠道涨价,可口可乐以原浆涨价回应。20世纪早期瓶装商很分散,是有资本和资源帮可口可乐打天下的合作伙伴,可口可乐完全轻资产运营,只负责原浆,甚至一半营销费用都是瓶装商出;20世界末可口可乐5%-49%参股,部分瓶装商的重投资要靠可乐母公司的支援,源于跟百事可乐的竞争和瓶装商集中度提升,两个游戏规则制定者之间的竞争本身也是上下游产业链实力的竞争;到2017年逐步剥离瓶装商资产,缩减资产负债表。最头疼的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健康饮料的多元化,每年市场新进入200个以上的新品类,对可乐的进一步增长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可口可乐又布局和并购多样化的维生素等健康饮品。可口可乐的成功,两次重要的阶跃是一战二战将可乐打造成美国文化的象征播撒到西方世界,第二次是80-90年代的深度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