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花了好几个上下班路上时间,终于看完这本书。
整体经济思路是有逻辑的,但文字间有太多愤青的情绪流露。
在我国,大多的政府治理思路初衷是好的,但由于金融市场经验的不足,难免产生副作用。
我国金融市场的起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才近三十年。相比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的金融历史,不论从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工具,甚至国民的认识都有差距。
做PE的这些年,我深刻认识到一点:单纯的金融分配工作价值不大。大家在新闻、朋友圈看到某某企业投中独角兽,从此一飞冲天,投资回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其实这种新闻百分百都是片面的,企业和投资人都不是傻子,真正优质的企业在引进投资人时,都会对投资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背景调查。相关行业的投资人会对公司本身的专业实力背书;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人会对公司也业务或者成本方面有个较大服务提升;最次的仅仅财务投资人,只是风险对应估值,但即使财务投资人,也会有一定战略规划能力(后一轮包装融资大多靠他们)。说简单点,职业投资人除投钱之外更想着如何提升所投企业基本面,毕竟企业发展得好才能卖的出好价钱。
回到书中观点,国家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大多实在社会资源分配层面,真正实体企业基本面上的提升很难做到,这也就造成了实体企业受益不明显。另一个侧面,由于铁公基项目这种项目大多属于资金密集型,有钱就能搞得起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投资基建,可以量化评估,比投资服务,将来受到的政治风险小很多。从政路上,稳最重要,你懂得。
关于四万亿投资,大家都好像普遍认为是一大笔投资,实际上是当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最终好坏暂且不论,至少在当时这个病痛减轻了不少。北上广深的房价,肯定和政策有关,但也与供需有关,与经济环境有关,与其他投资品有关,一概而论太粗糙。
总体说来,这本书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