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笔记》读后感_4000字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4000字

注:尽管许多观点在如今已然过时,但一点儿也不影响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首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我们不能因为如今已经站在了更高的地方而嘲笑前人的研究果实或是横加指责,这只会使自己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并不是书中过时的知识,而是书中洋溢着的永不过时的求知探索精神和观察-思考-实践-总结-分析的科学研究路径,使得后人在真正慨叹这位历史巨人的伟大之处后能够以之为榜样而砥砺前行!

注:(长期远离天才般优秀的人物无疑是放纵自身的堕落,正如久不读书一样,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见贤思齐,莫为粗俗庸碌类尔。)要当一辈子的学生,不要成为有一刻傲慢自大的蠢人。

莱奥纳多·达·芬奇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如果你嫌“画家、雕塑家、数学家、天文学家、预言家、科学家、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这些标签太过庞杂,那么只需一枚标签即可以概括他马不停蹄的一生:“天才”。(序)

这个天才还颇勤奋,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满足他那无休无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创造了一种“多相睡眠法”,即每工作四小时睡15分钟,这样,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半小时。这种睡眠法亦被后人称为“达·芬奇睡眠法”。——“一日忙碌,可得一夜安眠,一生忙碌,可得死而无憾。”达·芬奇笔记里的一夜安眠,不过是普通人的打一个小盹儿而已。……而另一位试图模仿达·芬奇睡眠法的画家也成功地实现了此法,但半年后,这位画家又恢复了正常的作息。人们问他原因,这位画家苦笑着答:“我发现我并不是达·芬奇那样的天才,每天多出来的这么多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打发。”

多相睡眠法只是达·芬奇天赋异禀的一个小例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无非是人类对自己的所知是多么有限,我们的生理,乃至心理、智能都还拥有巨大的可供开发的潜能。达·芬奇在很早就知晓了这一点,并对自己进行了长期有意识的训练,来开发自己的大脑。就连做梦的时候,他的头脑也在工作,他曾经列出过以下一些头脑训练的方法:

激发想象——“凝望泼洒有多块污渍或混有各色石块的墙壁,若你正需创构某场景,便能在其中看见多种景致,装点有各种岩石、树木、山峦、河流、溪谷、广阔的平原等等;还可看出各种战斗场面,以及多种奇特人物生动的姿态、脸部表情、服饰等无数事物”。

训练记忆——从某个细节开始观察,当它的形象完全印刻在你的记忆中时,再将视线转到另一个细节。一个画家的头脑应该像一面镜子。晚上睡觉前,把白天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回顾一遍。“我从切身经验发现,黑暗中躺在床上,回想所研究的形体的轮廓,或其他经过细思认为值得注意的事物,大有益处。这的确是值得称赞的方法,有助于将事物印在脑海。”

拓宽思维——读书时在旁边放一本笔记本,随时写下一些句子和段落。记下这本书带来的启发,并画下书里提到的一些画面。

达·芬奇得以传世的手稿,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习惯之上,这些零碎、交叉、随心所欲又不成体系的手稿显示出惊人的思维广度,他解剖人体,他设计机械,他醉心于几何与数学,他研究动物、山川、河流与太阳,还构想了自行车、装甲坦克、机器人、潜水服和飞机的设计。我相信莱奥纳多本人一定深深享受到了智力所能带来的无上乐趣,同时又被自己不断开疆辟壤的雄心所拖累,他经常在笔记本里写这样一句话:“告诉我,到底哪一样可算得上真正完工了呢!”(序)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且不谈创造,单单是认识自己与这个世界,便是一场永无休止、永无宁日的旅程。在孩童时代,达·芬奇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代言人,他常常扯着叔叔弗朗切斯科的袖子,央求说:“告诉我。”年纪略长,他周围的朋友也成了他求知的对象,他给自己留下字条,提醒自己记住:“向詹尼诺·邦巴迪里请教,费拉拉塔楼没有洞眼的外墙是如何建造的。”“向本尼德托·波蒂纳里请教,佛兰德人如何在冰上行走。”“请精通算术的大师教授如何将三角形变成同等面积的正方形。”(序)

被认为患有轻度自闭症的科学狂人比尔·盖茨并未按惯例将《哈默手稿》(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易名为《盖茨手稿》,而是恢复了它的初始名字——《莱彻斯特手稿》,并推动手稿在全世界范围内巡回展览。在达·芬奇的世界里,善与恶之类的道德评判不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的真正推动力在于人类对智与美的无穷渴求,前者进化为科学,而后者进化为艺术。

注:技艺高超的画家都是生活的细致观察者。

绘画涉及眼睛所有十种功能,即明暗、材质、色彩、形状、位置、距离远近和动静状态。我的小书便是这些功能的综合,提醒画者应遵循何等规则,用何等方式,以绘画临摹自然一切的造物和世间一切的美景。

眼睛是人体之窗,人体通过眼睛探路,欣赏世间的美。因为眼睛,灵魂才甘于留在肉体的囚笼中,没了眼睛,这样的肉体牢笼便是折磨。

绘画的艺术通过自身科学的方法,在平面上展现辽阔的景致和遥远的地平线。

绘画学研究物体表面的各种色彩,以及被色彩包裹的物体的形状;研究物体相对的远近;研究随距离逐渐增加,物体所要缩小的程度。绘画学是透视之母,是视线的科学。透视分三部:第一部只处理物体线条的绘制;第二部处理物体没入远处时色彩的弱化;第三部处理随距离的不同,物体清晰度的变化。只处理物体线条和边界的第一部称作素描,亦即物体轮廓的定型。由此产生的另一门处理光和影的科学——亦称为明暗对照法——需进一步解释。

透视是绘画的舵和缰绳。绘画以透视为基础。透视学无非是透彻了解眼睛功能的学问,而眼睛的功能无非是将眼前一切物体的形状和色彩纳入棱锥体。我之所以说纳入棱锥体,是因为没有物体比棱锥体的入眼点更小。因此,在一切物体的边缘添加延长线,这些延长线交会于一点,必定构成棱锥体。

透视分三部,其名称为:线形透视、色彩透视,及隐没透视。第一部线形透视为减缩透视,探讨物体远离眼睛时明显缩小的原因;第二部色彩透视,论述远离眼睛时不同色彩的变化方式;最后第三部隐没透视,解释为何距离越遥远,物体便会显得越模糊。

在透视的实践中,光和眼睛所适用的定律相同。透视无非是透过一片光滑的、相当透明的玻璃,对其后某处的观察。这片玻璃后的一切物体都会映在玻璃的表面。物体都以棱锥状趋近眼睛这一点,而且这些棱锥都在玻璃面上相交。将一张不太透明的纸置于物体和光源之间,便能非常逼真地画下物体。以铅垂线表示垂直的平面,设想将该垂直平面置于棱锥汇聚的交点前,该平面之于这一交点便好比一玻璃平面,在上面画下你透过它所看见的各种物体。这样画下的物体将会比其本体小得多,因为眼睛与玻璃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玻璃面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大小及色调相同的几个物体,距离最远的显得最小,颜色最淡。几个物体大小相同,距离相等,最亮的物体看起来最近、最大。在等深的阴影中,距离眼睛最近的显得最浅。(绘画基础)

物体上的高光或光泽并非一定位于光线所照部分的中心,而会随眼睛观察位置的移动而移动。光泽[或高光]不带有色彩,而类似于在潮湿物体表面所见的一种白亮的感觉。光则带有反射其光芒的物体的色彩。

热爱实践却无科学知识的画者,如同登上既无舵又无指南针的航船的水手,永远把不准航向。实践应始终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在理论中,透视是引路的门径,没有透视,便无法画好任何种类的画作。

正如爱好者被其所爱的事物打动,感官被所感受的事物打动,并与之合为一体。作品首先是同感融合的产物。若所爱事物低贱,则爱好者本身也变得低贱。当纳入的事物与接受者和谐相融,快乐愉悦的满足感便会随之而来。当爱好者与所爱事物合为一体,便会找到平静,放下重负,求得安宁……

由于世代交替,国别不同,人类由于战乱及其他种种灾祸不断混杂,所以人类的语言始终在变化,一种语言可能逐渐被遗忘,与所有的造物一样消亡。如果我们承认世界的永恒性,便应当承认,在构成无尽时光的无穷岁月中,人类的语言始终,并将永远变化不尽。

摩擦对重物运动产生的阻力要与物体本身重力区分开。由前论显然可见,重物沿水平直线运动,除与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对驱动者不造成任何其他阻力。表面越粗糙,重物的水平直线运动越困难。(令人惊异)

机械学在一切科学中最为有用,最为崇高,因为所有运动的生物体皆遵从机械学完成一切动作。

小心臆断者的学说,因为他们的理论未得经验证实。智慧是经验之女。

我知道,许多人会认为我的所做无用……只渴求物质财富、缺乏智慧财富的人。而智慧才是精神的食粮,是精神唯一真正的财富。由于灵魂远比肉体高尚,灵魂的财富也远比肉体的财富宝贵。每当我看到上述那群人之一拿起我的作品,我常常惊异于他没有像猴子那样凑到鼻边闻嗅,询问我那是不是什么好吃的。

表扬你所不理解的事物要不得,而指摘不理解的事物更要不得。(讽刺的是这或许妨碍了西方言论自由的精神)夸赞卑鄙的人与诋毁有德行的人一样恶劣。对你的朋友私下提出批评,公开则给予赞扬。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3612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读后感700字

    读《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有感 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地球也只有一个,那人类自己呢?是不是也是独一无二的呢?读过《世界的另一个我》这本书你会认为世界上是有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的。 这本书…

    读后感 2022年5月29日
    161
  • 《老象恩仇记》读后感800字

    老象恩仇记内容十分生动有趣,特别精彩,通过这本书我详细的了解到象群的生活习性,而且大象也和人一样是有感情的,是唯一一种会因为爱情、亲情、而感动落泪的,但是大象也是一种报复心理很强的…

    读后感 2022年7月10日
    91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许多本课外读物,了解许多我之前不知道的东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故事是这样的:在大年夜…

    读后感 2022年7月9日
    182
  •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这周主要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第4章,这章主要讲了3岁–4岁孩子主要出现的各种敏感期。比如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

    读后感 2023年2月14日
    26
  •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350字

    【第1篇】 《木偶奇遇记》是送给我的十岁生日礼物,这本书我百看不厌,它让我学会了诚实、守信。  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老木匠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了木偶,并把木偶当成自己的儿子。…

    读后感 2022年7月21日
    89
  • 《同桌冤家的快乐冒险》读后感300字

    读《同桌冤家的快乐冒险》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同桌冤家的快乐冒险》。书还是暂新的,封面是天蓝色的,上面除了一些灰尘之外,看不到一点脏东西。 这是一本幽默的减压小说,才读…

    读后感 2022年6月22日
    11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