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600字
何以救国 唯有发展
读《从晚清到民国》
每个人读的书不同,都有契机在里面。一直都很好奇华夏五千年历史,何以到了清朝,尤其是十九世纪末期,回眼望去,满目疮痍,遍地凄凉。最后摧枯拉朽之势,宣布了一个王朝的结束。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大约只有四个字可以解释:内忧外患。
当时的清王朝,所面临的外患,已不单单是清朝紧邻的几个外患了,更有自远方来的西方诸国,为着谋求自己的利益,愣生生要打开清朝大门,打不开,便是坚船利炮。而当时的内患,说来可笑。一群不知基督教为何物的缕试不爽的书生,扯着基督教的大旗,忽悠了一众未曾开化的山民,闹将起来,成立了太平天国,并也把清政府闹得人心惶惶。一叹当时的清府之外强中干,二叹普通人的蒙昧无知。而且这种集体蒙昧,失智的情况,再上个世纪依然在上演。
凡事的利弊,都像硬币的两面。在此种焦灼中,催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其中做的风生水起的,当属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水师-中国海军的雏形。但最终,军队,人终都成了中国官场争斗的牺牲品。落到最后,没有钱更新装备,好好的海军,成了清朝贵族捞肥缺的绝佳场所。
恨吗?恨。恨谁呢?恨慈禧,恨她的满清皇亲贵戚?
恨不起。人家是家天下。随着战败,外国猎强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在他们眼中,中国就好似一只富得流油的老母鸡,在列强环伺中,慈禧担心的依然是她的权利。而此时的儿皇帝,终于意识到,中国需要变法以自强了。事实上,洋务派,一直走在自强的前列,不过是以实业自强,而政治维新,必须是皇帝意识到。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耿耿的康有为,自以为胸怀中西,心怀天下,却在现实中不知转寰,高傲自大。把一手好牌,愣生生地打烂了。戊戌变法,以六君子的赴死而落下帷幕。
慈禧的另一政策,借义和团与洋人抗衡,妇人当国,毁n代。更何况是要应付当时正野蛮生长的西方诸国,以一个妇人的那点可怜的见识,可悲的追求,只剩撒泼打滚的份儿了。然而,就是于此绝经中,还有生的机会。在辛丑年,清政府在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的努力下,清政府只赔了猎强银两,并未割地。这还要感谢英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且慢,在外交圈内,你真的要感谢谁吗?就像之前有人提到,抗日战争中,我们要感谢美国,他们帮助了我们,训练我们的空军。如果看过无问西东,相信你对其中的王力宏去当飞行员的片段还有印象吧!但是,事实的真相,永远都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雪中送炭的友谊。错,这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利益在这里。辛丑年,英国为了最大化自己在中国的利益,遏制俄,日,在华的势力范围,而拉美国下水,使美国和他保持了统一战线。这令我想起了抗日战争进行到后期,蒋对待美国的策略,拉美国下水,而胡适在美国所做过的努力,不应被历史遗忘。
由于英美的坚持,大清终于免于被列强瓜分而沦为殖民地,但现实的情况,也并未好到哪里。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境下,也催生了一批人才,如袁世凯,孙中山等。对于袁世凯,后人多诟病,大约因其反历史大潮而逆流而上,但是他在清推翻之前的很多作为,还是可圈可点的,因为李鸿章把一国之相的任务传给了他。只可惜,时世既可造英雄,也可以造枭雄。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给故去之人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吧!
至于民国,作者草草收尾,所以读者我,也只能到此打住。
这本书读的很辛苦。可能因为作者是老师,文风不免啰嗦,稍显混乱。不过优点是,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当再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有两点感受:
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殊不知,还有一个现代化-政治现代化。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在这洪流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尽管有时候踉跄,但也要奋起追赶。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本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物质的丰富程度,还远远达不到世界大同的水平。勿忘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