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集)》读后感1300字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春秋时期,朱熹重新编排《大学》,将其分为经,传两个部分,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传是对经的具体阐述)。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以人为本,条目清晰地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本书在原文的基础之上,引经据典,结合具体历史事件从各方面加以分析,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摘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经述》(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经述》(如果不分先后、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是从来没有的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诚意》(1、意念真诚,2、慎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修身》(孔子以“身正”为标准,把人划分为君子、贤人和小人、斗筲之人。修身要先端正自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修身齐家》(人的情感容易走向一偏之极端,好恶不能简单二分,因为常人有优点,也会有缺点,所以人的认识也必须“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不能絜矩而好恶徇于一己之偏)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齐家治国》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治国平天下》(怎样才算絜矩之道
xié jǔ zhī dào
絜,度量;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絜矩: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絜矩之道是指内心公平中正,推己及人,做事中庸合德。)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治国平天下》(怎么样才能获得财富——“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意思是生产时勤奋,消费的时候节俭,说的是“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