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图文典藏版)》读后感1100字
朱元璋,安徽凤阳人,从1328年活到1398年,70岁,做了31年皇帝。小时候帮地主放牛,是个孩子王,后来闹饥荒,没吃的,做了和尚,没几年,天下纷乱,八方起义,朱加入郭子兴军队,不久成其女婿,开始发迹,这是人生第一大转折点。后来独立门户,1360年左右在鄱阳湖大战中战胜陈友谅,这是人生第二大转折。时南京一带有三雄,陈友谅、张士城和朱元璋。陈友谅实力最强。朱面临选择,先攻谁,在和刘基刘伯温的商议后,朱选择先攻陈,“研究两线形势,主敌是陈友谅,张士诚是配角。兵力陈强张弱,士气陈骄张馁,水军陈多张少,那么,就看得出来,只要有办法先打击陈军,造成一次大胜利,张军势孤,连进攻都不可能了。”我认为这是一次很精彩的选择,需要胆略和气魄,朱有。当然,胆略和气魄后,还需要策略,朱和他的谋士也有,他们的策略是让军内一个陈的老相熟诈降,诱敌深入。最后,自然还有运气,我想古今凡成事的人,大概都少不了运气的帮忙。在一次战役中,陈被流矢射死,陈军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读朱元璋,总让我想起毛,他俩都是出卖农民出卖知识分子的绝顶高手。先时宣传手段极高明,做得也好,不杀不抢农民,并许下美好诺言,也重用知识分子。但大业完成后,翻脸不认,各种杀各种斗。
朱少年没什么文化,但后来跟着身边的知识分子努力学习过。他还把刘邦当作自己的偶像,两人都是布衣出身,连称帝后对功臣的残杀都如出一辙。胡惟庸案,蓝玉案中,受牵连被诛杀者有七八万。“所杀的人,从开国元勋到列侯裨将、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到州县胥役、进士监生、经生儒士、富人地主、僧道屠沽,以至亲侄儿、亲外甥,无人不杀,无人不可杀,一个个地杀,一家家地杀,有罪的杀,无罪的也杀,‘大戮官民,不分臧否’。早在洪武七年,便有人控诉,说是杀得太多了,‘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吴晗评价朱元璋:“他在近代史上,不但是一个以屠杀著名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最阴险残酷的政治家。”读《孟子》,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破口大骂:孟子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所以下令编了本《孟子节文》,把那些大逆不道的句子删了。我又想起毛说鲁迅:活到49后,鲁迅要么不写,要么蹲班房。
对官员如此残酷,那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做官行吗?答案是不行:“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知识分子吓怕了,躲进深山,也不行,要让地方官用种种办法把他们逼出来。毛时代与之比又如何呢?木心有句话:“礼失,求之野;野失,求之洋。”幸好80年代以后,人们可以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