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黑塞作品04)》读后感1400字
<心是一棵树>
柳条风丝舞,云山浪海逐。情多反干悒,放足宕春游!
三月半时节,心仍宕逸,相隔万里间。风啸声,惊摇醒晓梦。遥情漫,杂乱难成章。
片柠檬,漂杯中。阳光散尽烟雾绕,低头处花叶凝目。情动,持壶。清水,淋洒。水仙幽香,雏菊带露。冬日干枝,依稀残香,曾记羽衣盈露,翩若蛱蝶舞。
等爱的人,无需等,爱就在这里,此刻!流浪的心,何必寻,发现时,停住此处。一切美善爱,都已无意识地创造,此时此地,创造的呈现,呈现的创造。
数春前,发现杏树呈现的是:坐拥美好!数冬后,明白杏树呈现的是:深藏创造!
被砍去的枝干,仍会发新,被秋冬剥落的树叶,仍将丰盈,被蛀虫侵蚀的伤痕,仍在愈合。
杏树创造的呈现:花瓣如雪,芳香如霓,枝叶泠泠,果实硕硕。鸟儿择木栖息,风儿抚指弹奏。杏树下,窗中人,闻赏则欣,品尝遂得。
春天,最容易发现呈现,虽是表面,而非根本。经冬后的秃瘦贫瘠,宛似斋戒与等待,忽一夜东风,活灵活现的,生机勃发,丰盈璀璨,怎不撩人。而呈现的深层,如大块儿文章的深藏:泥土里的根,水面下的深潭静水,不言之心,活生生,寂寂生机,不动声色的创造,深藏根本,大块儿文章。
岁月,一叶扁舟,游在当下的湖面,摇橹听声,寂寂云流。有一天,向上化为清气,逐云追日,向下化成水滴,沙粒迁徙。
正午园中,垂条鹅黄,月季吐新,红药展颜。迎春朵朵闪灼。窗下杏树,粒粒花苞,点点待隆。群鸽飞去,余音哨长。
时间河流,此刻,一叶舟游,顺流而下。一切已然存在,如舟下流深,舟上空天:「上穷碧落下黄泉」。立足此刻,洞见永恒,十字交汇,一如贯通。
水面,永不停息流变,不过是表象,是表象的变形,流光溢彩,五光十色,千变万化。而水仍是水,从未变过。就如我们的皮肤,也是表面,也会表面变形,光洁如镜,或再起波纹,而我们,仍是我们,未曾改变。
就如唐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言: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中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就如水面下的深潭,就是正本清源,源头活水,未曾变过,永恒如一。
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时间给我们的错觉:逝水流年。当瞬间,成为永恒,瞬间,涌现全部,我们所见所感的,是表面的形变,是水面的波纹,而所体所悟的,水下深潭,静水流深,水的原质,从未改变。连时间刻度也没有,就如正午阳光,收起所有影子,瞬间示现回到存在本身。
无论如何变形,无论如何碎片,其实于生命之杯而言,不过自斟自饮着自酿自造。经过多少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过多少豪情壮志,几番拼搏,跨越多少山川河流,怒海狂波,我们有意做为,只是自说自话,自我安慰。
在生命必经之路,所历经的一切,如同分娩,阵痛也好,撕裂也罢,婴儿在分娩的最后,呱呱坠地那一刻,才成为婴儿,也成为婴儿自己。而痛苦,惊悸,抑或甜蜜,幸福,甚至产道,过程,都不是婴儿,更非生命之果。
悉达多有三个功夫:思考,等待与斋戒。对待我们无法用意志参与的创造,这三个功夫都能派上用场。
那几日,再见杏树,就觉得她有话要说,可心不静,听不清,恰读老舍先生这段话:「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似乎心领神会。从变形与碎片中,看到本真和完整,想必就心安了。心灵宁静,如静水流深,斟满生命之杯,孕育生命之果。
2018.03.16 杏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