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1900字
用了快两周的时间,总算是把凡尔纳的三部曲给撸完了,虽然单纯就读书这一行为而言,是属于我自己的主观行为,但我却会有种被迫阅读的感觉,因为之前我只是想看《海底两万里》而已,而后就着了作者的道,跟着他的脚步不停地开始新的旅行……
凡尔纳的三部曲顺序为:
1.《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2.《海底两万里》
3.《神秘岛》
这三部作品内容并非完全独立,尤其是在第三部《神秘岛》中会出现相对较多的第一部与第二部中的情节与人物,如果是前两部作品完全没看过的小伙伴,在读到第三部的一些桥段时,可能就会不太好理解了,这点希望大家注意一下。
在读凡尔纳这几部作品时,我本以为他应该是个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再不济最起码也该曾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航海经历,否则他不可能会对海上那些事情如此了解的。
为此,我还特地去查了一些关于凡尔纳本人的资料,可结果却令我诧异不已,因为他完全没有任何航海的经历,他只是曾在11岁时背着家人偷偷跑去一艘船上当志愿实习生,结果还被家长找到领回家一顿好揍,于是从此只是在床上幻想旅行,而他笔下栩栩如生的船员生活与海洋的场景竟然完全是他通过资料与幻想混合的产物,这想象力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1864年,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次航行途中,得到一个漂流瓶,里面装着两年前遇险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为了搭救落难的格兰特船长,格里那凡爵士带着夫人、自己的水手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还有误入游船的地理学家一起踏上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旅程。洪水、狼群攻击、骗局……一路上他们历经千难万苦,用智慧与勇气战胜了一切险情,最终在一个小岛上救回了格兰特船长。
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内容真的很丰富,无论你是对地理知识感兴趣,还是对自然人文科学想有所研究,或者是对当时时代的文化背景想有所了解,再或许你喜欢航海,向往过海员无拘无束的远航生活,在这本书里,你一定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不过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是在穿越澳洲时,地理学家与当地的一个小男孩的对话。
小男孩是墨尔本师范学校的学生,他的功课很好,尤其是地理学科成绩更是优异,还获得了学校地理学科的一等奖,这令我们这位曾经自以为是在学习西班牙语,直到用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学的其实是葡萄牙语的大地理学家乐坏了,于是他决定考考孩子的功课究竟如何,不过,很快,这位法兰西地理学会秘书,我们的大地理学家就被气疯了,他万万没想到,原来孩子的地理课本里面都是这么写的……
整个大洋洲都属于英国……
整个亚洲都属于英国……
整个非洲都属于英国……
整个美洲都属于英国……
而,欧洲,也属于英国……
其中,法兰西是英国的一个省,西班牙是英国的一个省,奥地利是英国的一个省,普鲁士是英国的一个省,俄罗斯是英国的一个省,葡萄牙是英国的一个省……
真的是日不落帝国,在墨尔本师范学院的地理课本里,整个世界都属于英国……
法兰西的地理学家气得暴跳如雷,
墨尔本师范学院的小男孩却满脸莫名其妙,
你说实属错了?
凡尔纳用这个诙谐幽默的小故事,嘲讽了当年英国在殖民地的洗脑式教育,令读者忍俊不禁哈哈一笑,但是,我想说,那些嘲笑小男孩愚昧无知的人们,你们实际上又能比那个小男孩强上多少呢?
就拿我们身处的环境来说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完全没有倾向性和目的性,客观而公立的吗;
我们所认知的一些所谓的常识概念,就绝对正确,其中没有参杂其他因素吗;
我们烂熟于心的一些所谓科学知识,会不会只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企业的广告营销手法呢;
我们阅读的书籍资料,有多少是不带作者自己主观看法,政治立场,或者是其他一些目的的呢;
我们嘲笑那些井底的蛙,而我们自己其实也是蛙,区别只是我们的井口比我们嘲笑的那些蛙们的井口略大一些而已。
没有人不是井底之蛙,所以没必要总是为了所谓的正确观点去争执;
也没资格去嘲笑别人,因为我们只是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而已;
我们通过努力只是想让这井口更大些,更开阔些,好让自己眼里的天空看上去更宽广更美好,至于这天的全貌,厚度,宽度,广度,以及这天背后的风景,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
所以,我们应该平和的,去宽待别人,我们或许无知,或许渺小,但绝对不能傲慢,要对这世间保持一颗敬畏的心,这才会使我们眼前的世界更宏大,更美好。
……
如果你已经看完了这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请进入《海底两万里》吧,那里又是一次新的旅行,那艘传说中的神秘潜艇“鹦鹉螺号”将会出现,带你穿越地球两极,寻找消失的亚特兰蒂斯,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