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读后感900字
1996年《马桥词典》的出版引起了长达两年的论争,因其词典形式的小说创作被人指责为模仿抄袭帕维奇《哈扎尔辞典》。
在我看来对作家韩少功的指责完全是一场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从学术方面对比两本书,具体的论述已经有不少论文了,不适合在此赘述。我本人读完《马桥词典》只觉得佩服,无论韩少功在写这本书之前有没有看过《哈扎尔辞典》,这本《马桥词典》都完完全全是土生土长的寻根文学的产物,那里面所描绘的马桥,和王安忆的小鲍庄、张承志的金牧场等等一样,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三维空间,充满了古老中国乡村的愚昧、真淳,以及上世纪短短几十年间天翻地覆的冲击带来的冲突与戏剧。
词典这种形式,如果说韩少功借鉴,那也大可不必说是从帕维奇开始的,我国古典小说许多志怪、笔记,乃至鲁迅先生写阿Q时,对“阿Q”和“精神胜利法”词条的解释,不也是源泉?用词典的形式写小说,这其实并不是一条很难想到的思路。我本人在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兴奋,因为词典这种形式背后蕴藏了多么广阔的空间啊!读完小说我也没有失望,韩少功在长篇巨制中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写了很多词,但是形散神不散,如同无数条线,层层交织,最终构成一个立体的马桥。
我本人真的非常欣赏这种形式,从语言入手写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便捷直观又有历史感的讨巧的事情。且不说一种方言,小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习惯的口头禅、或者被赋予特定意义的语句,这些语句背后一定有着什么故事。平时司空见惯的语言背后,如果细细琢磨,加以记录,一定也可以写成一篇十分有意思的小说,这也是我一开始看到这种文体兴奋的原因所在,但是现在肯定不能写了,现在写出来就是明摆着模仿韩少功了(笑)。
想到容易,做到很难,韩少功确实将这种文体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这也让人没什么遗憾了。有的词是对历史的回溯,有的词背后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有的词背后是作者对荒诞时代的辛辣讽刺。
韩少功用语言的针刺进马桥的神经,让它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