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集)》读后感800字
公元前479年,在漫天战火和至亲离世的打击下,一代圣人孔子逝世了。此后,什么才是儒家的“道”统,如何才能将道统代代相传,成了随时可以争辩的论题。同时,随着时间的更迭,传承带来的断代风险越来越高,让后继者们担忧不已。这个时候,儒家的掌舵人子思——孔子之孙,站了出来,忧深思远写就一篇“中庸”,及时力挽狂澜,讲述了蔚为大观的儒家道统。
时间回到二十一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等西方现代文化融入中国,《中庸》思想开始受到误读,一些人开始把“中庸”当作保守和庸碌的代名词,与西方的犬儒主义相提并论,令传承千年的儒学纲要摇身一变,成了不求进取和无所作为的代表,让人唏嘘不已。
反观全书,中庸,当然不是当代误解的中和平庸,更不是无所为。恰恰相反,它要求“君子时中”,做人不偏不倚地为和不为,无过不及。秉承“中和”本性,即便有喜怒哀乐,心中仍淡然地呈现自己的气度,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种中和之道,恰如其分,就能令“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么,如何实现这种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子思借孔子之言,说答案都在“诚”这个字里。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儒学将齐身放在第一位;“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儒家把“诚”又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要求,可见“诚”对于儒学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做才能符合儒家的“诚”?书中说“择善固执”。也就是说,一旦选定了目标,就去执着地追求。孔子说,只要这样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就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成功都可以取得。正如同《诗经》里说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中庸,中且和,不偏不倚,不骄不躁,坚定真诚,徐徐图之,正是一种温和而宽厚的中华文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