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刘晓庆、姜文主演)》读后感900字
这本书往简单了说,就是两个女人(胡玉音和李国香)和几个男人(粮站站长谷燕山、大队支书黎满庚、文化人秦书田、贫农王秋赦)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不久,刚过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芙蓉镇上的个体户胡玉音和丈夫在集市上卖米豆腐。因为胡人漂亮、心眼活泛、做买卖实在,颇得镇上几位领导的支持,生意红火,两年时间就成了“暴发户”,在镇里率先盖起了气派的小洋楼。国营饭店经理李国香,30多岁的单身女人,出于对胡玉音的嫉妒心理,打击报复,再加上对贫富差距的错误认识,打着革命旗号,利用文革及各种运动、阶级斗争如火如荼之机,联合坐吃山空、政治投机的贫农王秋赦,整倒了谷燕山、黎满庚一干人众。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一切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只是人们的内心,多了一些惶恐,人性的迷雾越来越厚,愈发的让人看不透了。
一个小镇,几个人物,串起了一段厚重的历史。要说描述之惨烈、批判之深刻,确实有之,但结合作者成作年代,刚拨乱反正,还有“伤痕文学”一说,不免觉得少了点什么。像季老的《牛棚杂忆》,书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思想变化为主线,结合了自己的思考,读来自觉深刻。而这篇小说似乎单纯把血淋淋的事实摆出来让你自己看,虽也让后来之人如我惊骇不已,但少了些什么呢?文中时不时夹杂的那些评论,有时候我竟看出一些“小人得志”的感觉,就好像王秋赦翻身做头目,颇有些扬眉吐气、忘乎所以的劲头。假如真如王所言,文革五六年就要来一次,彼时,作者又会是一个什么姿态来面对这场浩劫呢?遍地“伤痕”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同季老那样来自同时代更多人的反思。
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这场现代迷信的洪水,是历史的产物,几千年封建愚昧的变态、变种。不能简单地归责于某一位革命领袖。不要超越特定的历史环境去大兴魏晋之风,高谈阔论。需要的是深入细致的、冷静客观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图根治。
几场运动,竟能引出人们普遍埋藏内心之恶,真不是简单一两个人的问题,其恶深矣、久矣,普通大众可就此脱掉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