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1100字
万维刚曾经说过,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接受一段信息的速度,取决于这段信息对我们来说有多大程度是可预测的。因此,读书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这个人以前读过多少书。对一个领域了解越多,读这个领域的书就越快。
所以说,这本《哈佛中国史(二)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我读很很辛苦,不能怪作者的文字有些佶屈聱牙,也不能怪译者不够信达雅,只能说明我在这个领域浸淫不够、底子太薄,属于自我暴露兼自我虐待型阅读行为。
这本书的作者是陆威仪,与第一本《早期的帝国:秦与汉》是同一作者,因此也延续了上本书的论述体系和写作风格。虽然读得很痛苦,但还是有点感想。
首先,是关于“南北朝”这个定名。这个时代,在我们的历史研究中,通常称为“魏晋南北朝”,实际上包括了三国、魏、两晋、南北朝四个时段。陆威仪教授没有使用“魏晋南北朝”这个称谓,而是用了“南北朝”这一简称,据作者所说,除了更简化外,主要“反映了政治分裂的事实,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我想,作者的本意,一是通过“南北”来刻意强调分裂,二是“南北”这种简化版描述对外国读者来说更易接受。但就中国读者来说,总觉得这一简化还是略显粗率了些。
其次,是关于分裂与统一的理解。二十多年前,读到葛剑雄的《统一与分裂》,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我们常识中统一而延续的中国,居然长时间是处在分裂状态的,让我对“中国”这一定义有了全新的认知。去年在“得到”听施展的“中国史纲五十讲”(同时出了《枢纽》一书),作者将三千年中国历史简化成一条核心线索,即中原、草原、雪域、海洋等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对我也有一定启发。陆威仪在本书中,又将南北朝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分裂、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定义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强调分裂的同时,中国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得到了扩张,呈现了多样化。这些著作和思想叠加在一起,不但让我对“何为中国”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对“华夷之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是关于乱世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对于每一个体、每个政权来说,乱世无疑是极其糟糕的。但乱世又往往是思想勃发、文化繁荣的时期。分裂造成多元,迁徙带来交融,动荡产生变化,无序意味着不受限,混乱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秩序和生机。春秋战国如此,南北朝也是如此。陆威仪教授以一章隋朝的内容作为“结语”,从文章结构上大出我意料,却很好地阐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分裂的帝国终会走向统一,而在分裂的乱世中种下的种子,终将在新的朝代里开出美丽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