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念:急诊外科医生的心灵笔记(生命三部曲)》读后感1900字
但无论病人最后的选择如何,他都给予尊重,接着依照病人的需求安排手术方式,也不会在医疗服务与态度上打折
照例在安排住院前,他会很清楚地向病人讲解手术过程与相关风险,亲切的态度与专业的术前说明,正是他能远近驰名的原因。
经济固然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你一厢情愿地认为‘病人没钱’,所以想要‘帮他省钱’,省到最后命都没了!况且你怎么知道他们筹不到钱?你怎么可以预设立场就不告知,连选择的机会都不给他们?”资深医生的一席话,暗指主刀医生所持的同理心,其实是虚情假意的妇人之仁。 “我当时的判断是可以用技术来克服这些问题,所以没有向家属多提自费耗材的事……” “我没有怀疑你的技术,但病人有选择更好工具的权利!你应该很清楚地告诉家属,有这些额外的自费项目可供选择,而这些自费品项的使用,并非为了医院的获利,而是真真切切对他的家人有益!或许家属们真的用不起,但你有义务告诉他们有这项选择。”
管他受伤的是哪里!既然发现问题,我们就有义务帮他处理。很多人来就医,并不单纯只希望医生帮他治疗疾病,而是要求医生替他的健康做担保。或许你的判断是没有骨折,因此不需治疗,但在这种情况下,病历的呈现将会是:‘放射科的报告写明‘疑似骨折’,而主治医生却没做处理。’日后若是伤员家属找麻烦,拿着这份报告指控医生误诊,我们一点辩解的空间都没有!”
理性与感性存乎一心,这一念之间的决定,往往就可能左右战局。当自己的情绪凌驾于医疗专业之上时,不论出发点为何,是否都逾越了该保持中立的身份?医生本非局中人,理当以超然态度面对,有时却也难免有自己的好恶。类似的挣扎与矛盾,行医过程中屡屡发生……
我赞同另一个医生的做法:尽我所能为病人提供多种方案,交待好优缺点,让他自己权衡利弊后选择。
一位医生不忍心让病人多花钱,用最保守的成本治疗;另一位医生却主张使用者付费,用高成本堆出高质量的医疗。两者孰对孰错,界限又在哪里?
到院前的受伤方式调查非医生业务,到院后的医疗内容请见病历摘要。
“病人会来找我做手术,是因为对我专业与技术的信任,不是因为我的笑容多亲切。就算他们嫌我冷漠,但心里应该很清楚,我可以把他们的病治好。有些人虽然对病人无比关心,医疗上的处置却错误百出,病人根本出不了院。医术与态度,你说他们该感谢哪个?
我很欢迎你们在本院就诊,也会尽力治疗。但因为确实没有病床,而且伤员也没有住院的必要,所以若您因为不耐久候要离开,我也没有办法强留。我个人的建议是回家休息。若你们仍要转院,在这之前请先确定下一家医院是否有病床,否则转过去也只是换个地方等病床而已。”
每一位病人都一样,所有的治疗与检查,从一进急诊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安排了,所以治疗不会因为没有病床而延迟。
若说医院是社会的缩影,急诊室绝对是洞悉人性的最佳位置。或许我们不能插手,但通过观察,也可以让自己反思……
不行!连考虑都不必考虑,这是违法的行为!
原则性问题
“不管在哪一家医院,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很多并发症都是疾病本身所导致,和医院的规模或医生的技术不尽然相关。如果你想到其他医院就诊,我尊重。
尊重你转院
向来疼爱自己的亲人过世,我跟大家一样伤心,也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让我比谁都更了解医疗的不确定性。理性上我很清楚这些处置存在的风险,没有人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也不该要求别人万无一失。就像我平常说服病人一般,此刻我得说服自己接受。但情感上看到长辈受到这么大的折磨,不禁埋怨为什么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做穿刺的医生如果再小心一点,或许就可以避免这件事的发生。 如果我的角色只是个毫无医疗背景的家属,当然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如果我的角色只是个面对病人与家属的医生,当然可以引经据典地解释各种可能,专业不容挑战。然而当自己同时得扮演医疗人员与家属这两个角色时,这样的矛盾与为难,反而令人不知该如何自处……
医疗人员&家属的结合体
在医疗上这是一个正确的处置,也是很多医生都会做的建议,若是我的病人,我也会做相同的决定。所以我的说法等于是帮医生做担保,听完我的说明,家人比较能理解做这项治疗的目的。
“家里有个学医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为医疗人员,我相信大家都受过家属质疑,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护士与住院医生都尽心尽力照顾令尊,如果您对我个人或我的团队有任何意见,请不用客气,可以直接向我反映。
每位医生都可以有他的专业判断,我也尊重每位医生的专业判断。身为病人的主治医生,我的建议是手术治疗。至于其他人的想法,由于他们没有亲自诊视过这位病人,我不认为可以替病人做决定
关于“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