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读后感1900字
说实话,作为一个觉悟不高的人来说,读这本书并没有为一群青年人“抛头颅洒热血”式的激情所感动,最让我悦意去读的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感情生活和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可以说是本书两大亮点。
抱着认为它是一本带有政治性意味读物的态度翻开了第一页,就为作者优美的笔触所打动,女主角一出场就是一个清冷俊美的形象——“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笙……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袍、白线袜、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这样的女主角多么值得人欢喜,那时她坐在去北戴河寻表哥的火车上,与车厢里西洋学生、商人、工人等形形色色的人都格格不入,也并不理会别人的调笑搭讪,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她,才会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当然,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她。
她因为父亲破产、继母逼迫她嫁人而逃到杨庄,天真年轻的她差一点为人面兽心的余敬唐所骗,但被体贴浪漫的余永泽折服。说起余永泽,道静的初恋,美好而孱弱。一开始两人常在海边相聚,余永泽为她读诗,给她安慰与浪漫,然而,这终究是一方“世外桃源”,当两人一同住在北平的小公寓里,真正面对这个社会时,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长日无聊的生活是消磨爱情的最“好”方式——“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这让我想到了涓生和子君,两人的爱情因为只有柴米油盐而坍垮,道静和余永泽最终也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决裂。道静的这段恋情是小资产阶级式的感情,追求浪漫、浮夸、安稳,但是道静最终走抛弃了它,这是因为她的身上流着一半贫苦农民的血,也正是这样的血给予她坚强的性格。
她的母亲秀妮本是热河偏僻山村里的普通农民,与祖父两人过活,能干、坚强,但却叫地主林伯唐强行掳去成了姨太太,生下了小道静后被迫与女儿分离便一头扎进了白川河里,只剩道静在这个地主家庭里受着非人的折磨。她任继母徐凤英打骂,却“没有一滴眼泪从她倔强的眼睛里流出来”,她像小狗似的活了下来,在知道亲生母亲的遭遇便决心要逃离这样的家庭,或许正是童年的遭遇才让她有了那样的毅力,在后来被捕进监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也没有屈服。她就是这样一个坚毅的女性。
但光有这样的性格还不够,若是只有澎湃的热情与坚强的毅力没有人指引便会误入歧途(比如王晓燕),卢嘉川便是她人生路上的第一盏明灯。在北戴河当小学教员时邂逅了卢嘉川,那青年的沉稳与深邃似乎可以将人吸在身边,道静热烈地和他谈了许多,我想那时道静已为他心动。后来在卢嘉川的指引下,她读了许多关于马列主义真理的书,她也摆脱了一些不好的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与小资产阶级思想,这也正是我所讨厌的,她懦弱、动摇,不肯抛弃余永泽,不能独立地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总是习惯性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这一切在卢嘉川的指引下有了进步。她投身学生运动,协助卢嘉川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爱上了这样才学丰富、沉着冷静、为国家命运而奋斗的卢嘉川,有他为榜样,林道静才更加有勇气、有热情。
第二盏明灯便是江华,和卢嘉川一样的人,他将林道静的理想付诸于实践。他一步步领导林道静怎么做革命工作,安排道静在宋家做教书先生,要她团结长工,就是要她明白革命并非知识分子单独可以完成;叫她领导北大的工作,让她学会独立地领导工作;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无法领导北大工作的林道静,看见江华后,江华对她说“又急哭了吧?”如此宠溺(姑且先用这么一个词),我想这就是江华和道静走到一起的原因,他为道静的热情与勇气吸引,他可以宽容并且改正她的许多小错误,所以他既是她的导师也是爱人,尽管道静自己心里知道爱的是卢嘉川,但她仍接受了江华的爱,这不是将就,而是江华这样的人值得她去爱,她愿意去爱他,就像她自己说的“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这本书还值得一提的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这些人的命运在国家命运的变幻中流变,有着一些革命思想的陈蔚如、白丽萍最终堕落,成为阔太太;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代表许宁却在挣扎起伏中坚持了下来;幽默沉着的罗大方参战察北后便没有了下文,我想他一定是继续奋斗了;坚强善良的共产党徐辉;软弱却最终觉悟的王晓燕;刚强泼辣的“皇后”李槐英……还有一系列工农群众,老实善良的郑德富、机智能干的满屯……
据作者说这本书出版后受到的争议不小,但我想无论如何,这本书能给青年人一定的影响,让我们了解中国危殆的过去进而追求光明的未来,让我们在这个新时代也能奏起自己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