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商业模式》读后感1000字
68《慈善的商业模式》,林伟贤 魏炜/著。
去年六月,机缘巧合之下,我加入了公益事业。近一年来,我先后参与涉及关爱留守儿童,环境保护,大型赛事等志愿服务活动二十余起。我也从刚开始的志愿服务的活动参与者,转换成为活动的策划者、发起者,随着身份和责任的转变,我日益感觉到自己对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认知的粗浅,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精进。因此,我开始尝试阅读公益事业相关的书籍。
此书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公益事业相关的书,读罢颇受启发。记录如下:
其一,非盈利的慈善公益组织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在宏观体制构建和微观具体操作等层面,均可以借鉴学习企业商业手段。商业手段和商业化是完全不同的。
简而言之:公益组织可以不商业化,但可以用商业的手段、用现代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公益组织。
其二,公益组织不只要募款,更要募心。
公益组织在募捐活动时,应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强化内在的驱动力。让捐款不再是一种傲慢的施舍,而是一种真诚的奉献。从而,带动更多个人、企业,更加常态化从事参与公益事业。
其三,即使是做公益,也应力求达到成本效益最优化。
在受助者,捐助企业,公益组织三者共同互利理念的驱动下,公益组织在组织公益活动时,应将有限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将发展战略、营销策略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求达到成本效益最优化。
其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高效的慈善公益事业,要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向新兴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无论是受助者,还是公益组织自身不能只靠个人捐助,企业捐助输血,还得拥有造血的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其五,在公益组织的宣传方面,要秉持以活动引领宣传的理念。
公益组织自身宣传,应以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基石,再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报道。
其六,公益组织应做到财务透明,账目清楚,建立社会公信力。
公益组织在接受到来自个人、企业捐助,以及政府补贴后,应将将款项及时登记公布,将款项的去向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做到财务账目公开透明,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其七,归根到底,公益事业其实是明着出,暗着来!有时候付出,也是另一种收获!
不过,此收获,有些时候,或许于经济利益关联甚微,它更多体现在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以上个人陋见,如有偏颇,祈以斧正;另有高见,诚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