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2000字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这周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
世间本没有时间,时间是人们用来衡量时光流逝的概念,而钟表是用来衡量时间的工具。因为有人发明了时间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脑子里才有了这个概念。
就跟“上火”这个概念一样,中国人脑子里有,但是外国人脑子里并不存在,因为没人发明“上火”这个概念,他们用的是“发炎”,英文“inflammation”。
时间仅仅是一个概念,时间本身并不可管理,可以管理的是我们自己。所以很多人交了很多费用学习了“时间管理”,学习了克服拖延“懒癌”的方法,好像没什么大用处,顶多是当时热乎一劲儿,哎,说得有道理,仅仅听着有道理而已。真正的症结是我们自身。
“我”是一切的根源。
有时候跟好朋友提个建议,很多人说,我没时间干这个,我没时间干那个。我知道你是真的没时间,所以我就只好尴尬地笑笑:时间有时候挤挤也会有的。
点到为止,领悟还得靠自己。
道理听多了也不见得有多好。而且有时候可能会放大自己的信念,明明是初级水平,但是心里热血沸腾,却觉得已经超越很多人了。
像我,刚报了个英语学习班,实际上可能就是四级水平,但是老师说只要坚持三个月,肯定会有很大进步,肯定会不一样的。我把眼光老是盯着“进步”“不一样”了,而老师真正强调的是“坚持三个月”。如果不行动,过了三个月,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进步”“不一样”上,一样没有提高。我有时候就是那种活在“希望”里找自我安慰的人。想一想,我竟然真的是!
所以,有时候不能愿别人给你画饼。“饼”可能是真实的,只是往往我们自己吃不到。因为要吃到这个“饼”就得自己做出来,要付出努力的。不过有时候自己给自己画个“饼”也是很有效果的,不想努力的时候,就看看“饼”画的多大了,也许是一种动力。
早上六点就起了,昨晚一篇英文没看完,抓紧查一下生词。起床、洗刷,过去了十分钟。感觉有点儿口渴,又去倒了杯水,用掉五分钟。喝完水,觉得得上个厕所,调整好最佳状态,才能学习啊,上个厕所,又五分钟过去了。开始查单词吧,这个查单词的软件不太好用,得升级到最高版本,网速太慢,用掉二十五分钟。开始查吧。查了三个单词,哎快七点了,到饭点了,先吃饭吧。本来早上预定一小时学英语的时间仅仅查了三个单词,白白浪费了一小时。
时间就是这样从我们的小动作里偷偷溜走了。
很久以前,我一直觉得世界是不公平的。我好像也挺努力,为什么没有成功?不过再对比一下成功人士,这里随便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就明白原因了:要么你努力的方向不对,要么就是你的“努力”只是自己认为的努力而已。为什么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别人的产出那么多那么有价值呢!
所以“不公平”这个概念也在我脑子里删除了。
下次再遇到“不公平”的事件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有哪些地方没做好,这样心里会好受点儿。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肯定有一方会南辕北辙。
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无论多难或者多容易的事情总会有方法让其变得更好。寻着内在的规律这个路径,就能打开那把锁。遇事不用着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容易找到那把开锁的钥匙。
我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我不止一次对朋友抱怨过。实际上是“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讲真,这句话戳到心眼儿里了。细思极恐。
原来我是用抱怨自己对工作不喜欢来掩盖自己没有能力。但是,我还真碰到对工作不喜欢但是也一样干得很好的。像现在这个领导,每次碰到问题,都很钻研,我觉得很难的问题,经他一分析,就感觉很简单了。所以跟着高人也是能学到东西的。我现在碰到问题也没那么烦躁了,找原因,排故障,再不行就看说明书。非常感谢这位同事,虽然他还不知道我从他身上学到这么多。
“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有时候做了才会有兴趣,越做越深入,兴趣自然而然就来了。如果说没兴趣,大抵上是自己做不好的借口。所以“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成功人士成功的必备“武器”之一。推荐本书,一个小时就能看完的,《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作者是十一点半。我是哭着看完梅厄的演讲的。所以遇事别说你努力了,得先把自己感动了再说,没有什么是困难的。还有比建立一个国家更艰难的事情么?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坚持和策略。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
抛弃抱怨,反省自我。
所有的时间管理最终还是要管理自我,时间不可以占有,但是我们不能做时间的奴隶,我们也不是时间的主人,我们可以和时间做朋友。
你说,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