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超值金版)》读后感1400字
这本书看得自己人仰马翻,人家说乱世出佳人,的确还真来了位佳人~ 纳斯塔西娅前来请安了~
起初觉得一切并非围绕着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梅什金公爵,而是围绕着纳斯塔西娅·费利帕夫所展开,毁了阿法纳西·伊万诺维奇·托茨基给她筑建的鸟笼,抵抗了加夫里拉·阿尔达利翁内奇·加纳的利用,在谢苗·帕尔芬诺维奇·罗戈任身边停留,梅什金公爵追随着纳斯塔西娅·费利帕夫回到彼得堡,接着又开始大篇幅讲述生命,描述面对死亡时,人对于即将因某事而死亡时的心理感受,随即又借阿格拉娅提到纳斯塔西娅,让我一度觉得阿格拉娅也深深被公爵吸引着,接着又各种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剧情,让人完全二愣子摸不着头脑,活生生把一个人看成了弱智感…
最终这样的结局有种说不出的味道,纳斯塔西娅的死,公爵去欧洲治疗,阿格拉娅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吧,只是我始终无法相信明明曾经那么炙热交错的你们,最后… 这般的,或许就如丽萨魏达·普罗科菲耶夫所说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虚幻,您要记住这句话。”
最后的最后书中有进行剧情解说,只是好像已变的不那么重要,都散了… 这又该是何种心情,或许有一部分还是紧要的。
是的,比如“善的代表人物——梅什金公爵,美的化身——纳斯塔西娅。” 纳斯塔西娅是美丽的,内心的一种坚定之美;同时通过公爵这一角色塑造,也告诫我们过分善良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呢?因为过分善良会伤害到自身与他人,为善良产生的纠结与取舍,不禁让人唏嘘其结果的悲伤。
何为善何又为恶呢?说穿点,只要用的好善恶皆可帮助我们。就像天使会变成恶魔,恶魔也会是天使般相辅相成的,无需那么极致去区分呐。
至于这段“这就是梅什金的博大之处,对于待拯救的罪人,不是冷漠地弃之不理或是残忍地置之死地,而是心怀怜悯、循循善诱地把他们引回到真善的道路上,这就是拯救。 ” 要做到这些真的很难,谁又能如此包容耐着性子,安抚对方,陪伴其左右,让人放下罪恶接受罪恶的自己,改过自新。
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凸显自己标新立异而假装接纳对方,其背后又捅对方一刀呢?这就是我们的现况。
这不是太理想化,这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只是这些人真的是极少的极少的,退一步要求低些讲,不敢说自己也励志成为一个不嚼别人耳根子(即搬弄是非)的人,但至少努力成为一个人(即有自我,相对有正确三观)吧,为此多看些书总是没错的。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的刻画真的很棒,怎么能如此真实?时常让我好奇他是如何去观察与揣摩的呢?难道要去询问对方?那我觉得还是不太可能的吧?
看到后来让我意识到这本书是描述人性(性格)的,一阵阵眩晕过后,只能感慨人心真是比最迷惑的悬疑都要来得复杂呢,书中每个人角色都被塑造的正常却带有相对应病态,每每看到都觉得不以话剧形式搬上舞台着实可惜。
我最喜欢的恐怕就属于对病态的描绘了,是那么的真实,我们每个人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讲都是病态的,只是表现的或多或少,并没有人能像书中那样赤裸般把感想一一说道,但这些想法过那么久读起来依旧那么真实,随着文字而气愤随着描述而心疼,随着事件而害怕随着真实而接纳。
有些章节看了但还很难去探究些其背后含义,自己理解力太有限,无法参透,甚至有些章节就算用着心看,但往往卡着了,文字无法抵达内心深处,思想无法与之擦出火花。
当真的阅读完本书,觉得自己更像个“白痴”,甚至连个“白痴”都不如,但完全不是贬义,原来“白痴”是可以褒义的,就像善与恶一说呢,不是吗。
2017.04.28